肉的筆順是豎、橫折鉤、撇、點、撇、點。
詳細解釋:
(1)象形。甲骨文字形,小篆,象動物肉形。“肉”是漢字的壹個部首。本義:動物的肌肉。
(2)指供食用的動物肉。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3)又如: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肉醬);肉山脯林(積肉如山,列脯如林);肉林(食用之肉極多,懸掛於林,形容窮奢極欲);肉腥(魚肉等類葷腥食物);肉糜(肉粥);肉羹(用肉作成的濃湯)。
(4)指人體的皮膚、肌肉和脂肪層。
治古無肉刑。——《荀子正論》
肉在康熙字典中的意思:
肉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0畫。
〔古文〕宍《唐韻》如六切《集韻》《韻會》《正韻》而六切,音衄。《說文》胾肉,象形。本書作。《易噬嗑》噬乾肉。《禮孔子閑居》觴酒豆肉。《左傳莊十年》肉食者鄙。《管子水地篇》五藏已具,而後生肉。《又》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後發為九竅。
又《正字通》禽鳥謂之飛肉。《揚子太經》明珠彈於飛肉,其得不復。
又肉。《史記孝文帝紀》法有肉三。《註》黥劓二,左右趾合壹,凡三。
又芝草名。《抱樸子仙藥卷》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
又視肉,獸名。見《山海經郭璞註》視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