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察字的來源和演變

察字的來源和演變

察字的來源和演變如下:

字形演變過程:金文1/2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金文結構未詳。戰國文字二例,並從宀,示反復審察。從祭,聲符,註明音讀,兼表義。祭,本義為祭祀,引申為詳細、慎重之義。

會二字得復察之義。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所從祭,從又持肉;前例從攴,與從「又」義同。隸書、楷書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康熙字典:《唐韻》初八切《集韻》《韻會》《正韻》初戛切,?音剎。《說文》覆審也。從宀祭聲。《徐鉉曰》祭祀必質明。明,察也。故從祭。《廣韻》諦也,知也。《李陵·答_武書》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又《增韻》考也,廉視也。《周禮·秋官·士師註》士,察也,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又《唐書·百官誌》監察禦史,掌司六察。壹察官人善惡,二察賦役不均,三察農桑不勤,倉廩耗減,四察妖猾盜賊,五察茂才異等,六察黠吏豪宗,兼_縱暴。

又昭著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又察察,潔_貌。《史記·屈原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又苛察也。《老子·道德經》其政察察,其民?。又《晉書·謝安傳》弘以大綱,不存小察。又《正字通》偏見曰察。《莊子·天下篇》道德不壹,天下多得壹,察焉以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