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lú,甲骨文最初的字形就像是壹個張著大嘴的人在對著壹個器皿。
後來的字形變成了壹個下面有箅有足的炭爐,上面仍然是張著大口的“虍”,像是在吹火。金文的字形開始添加了皿字底,篆文寫成了以虍、畀、皿組成的會意字。
古時候盛飯的器皿,最初是陶制的“簋”,後來改用以柳條或竹絲編而成的筲箕,寫作“筥[jǔ]”。而“盧”應該是火字旁“爐”的本字,是東漢以後實行壹字壹義後才新造的字,而在古文獻中多是以“盧”假借為“爐”。
?
《詩經·齊風·盧令》:盧令令。這裏的“盧”,是“獹”的假借,指黑色的獵犬。“令”是鈴的假借,指獵犬脖子上掛著的鈴鐺。
《尚書·文侯之命》:彤弓壹,彤矢百,盧弓壹,盧矢百。彤,是指紅色。盧,是指黑色。
《釋名?釋地》: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這裏的“盧”是壚的假借。黑壚土,是黃土高原上壹種質地堅硬粗疏,因沒有粘性而容易松散的壹種土壤,因含腐殖質而呈現黑色或黑黃色。
成語典故
1、盧胡而笑盧胡,是象聲詞。指捂著嘴,從喉嚨口發出來的竊笑聲。
《後漢書·應劭傳》: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於周······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
2、出手得盧“盧”,即古時的樗蒲戲中,壹擲五子俱黑,比喻事情壹舉成功。
《南齊書·張瓌傳》:瓌以百口壹擲,出手得盧矣。
3、呼盧喝雉古時候繼六博戲之後的壹種棋類遊戲,所用的木骰子是用樗[shū]木即臭椿做成,因此叫做“樗蒲戲”。五枚木骰子,每枚兩面,壹面塗黑,畫著牛犢;壹面塗白,畫著雉雞。如果壹擲五骰全是黑色則為最大,稱為“盧”;四黑壹白次之,稱為“雉”。贏了的自然會呼喊、喝彩,所以就稱賭博為“呼盧喝雉”。
宋·陸遊《風順舟行甚疾戲書》詩:呼盧喝雉連暮夜,擊兔伐狐窮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