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文言文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坐享其成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
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
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
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
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提示] 這是壹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壹無所獲。
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壹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韓非子》[簡譯]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壹天,壹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
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註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壹種農具,形狀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2. 怎樣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建議若幹:首先應該提升文言文教師的自身素養.這個問題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讓沒有文言文素養的教師去從事文言文教學,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情.民國時代的教師幾乎都是古文出身的,因此教學文言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代教師多數是不通古文的語文教師,因此,造成了文言文教學形式化、應試化等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壹些師專學校畢業的鄉村教師,更是無緣了解文言文基礎和結構,這是教學最大的關卡.繞過這個問題談文言文教學是無實質意義的.其次,應該選擇簡單文言文到復雜文言文開展教學.古代的文言文教學都是通過小學、大學、四經五書等階段進行的,不象現在的教材,將古文的難易混亂,壹下是上古文言文,壹下是近代文言文,讓教學和學生都無法適應.所以在源頭上需要厘清其時代,畢竟上古文言文與近代文言文是有區別的.比如《論語》,有多少教師真正讀懂裏面的語義?卻讓學生初壹就上這個課程,就是亂來的設計.其三,讓教師具備壹定的文言文工具書.最為可笑的是,壹些學校的文言文教學教師竟然用新華字典來理解文言文的詞義,可見這些教學的落後和不適應了.這個方式必須改變.必須讓教學者具備使用文言文字典工具的習慣.其四,根據以上的分析,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就應該從:編寫循序漸進的教學提綱、按照不同時代選擇文章教學、掌握基本實詞和虛詞、重點訓練和加深對考點詞匯的理解、加強學生對斷句詞匯的掌握等.如此長期堅持,必然取得好的效果.。
3. 十篇超短小的文言文壹、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註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
旋:轉彎。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
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二、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於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註釋①屨:麻鞋。
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裏用作動詞,指穿鞋。
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於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於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麽?”(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
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妳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三、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壹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註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
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
5權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並鑄八頭鐵牛鎮橋。
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沈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壹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四、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
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壹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壹匹,可辦粗衣幾件。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
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壹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壹樣,家裏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壹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壹天(壹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裏(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五、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註釋: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
陛:宮殿的臺階。聞命:聽到辭命。
聞,聽;命,辭命。 翻譯:景公在位當政時,曾連續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壹邊的臺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壹會兒, 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麽冷。”
晏子說:“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
可惜現在您卻不知啊!” 景公說:“好!寡人我受教了。”於是拿出裘衣與糧食,發放給那些受饑寒煎熬的人們
參考資料:
『譯文』 從前有壹個到邯鄲學習走路姿勢的人,沒有學會他們走路的姿勢,又忘記丟失了自己原來的步法,於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陸績懷桔 七,『原文』 陸績六歲時,於九江見袁術。
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以遺母。”
術大奇之。 『譯文』 陸績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
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裏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裏,等到告別。
4. 舉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舉
舉 #jǔ
釋義 ①向上托;向上伸:舉重|舉手|舉頭望明月。②行動;動作:舉止|舉動|壯舉|壹舉兩得。③發起;興起:舉行|舉辦。④提出:列舉|舉例|舉壹反三|不勝枚舉。⑤推選;推薦:選舉|推舉|舉薦。⑥全:舉國上下|舉世聞名。
舉辦 #jǔbàn 舉行活動;辦理事業。
〖例句〗大家都期待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
舉不勝舉 #jǔ bù shèng jǔ 舉也舉不完,形容數量非常多。
〖例句〗驕傲自滿總會使人止步不前並招致失敗,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舉動#jǔdòng 動作;行動。
〖例句〗近來他的舉動有些反常,妳知道是什麽緣故嗎?
舉行 #jǔxíng 進行:舉行比賽|會議如期舉行。
〖例句〗每周壹上午,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
舉止 #jǔzhǐ 人的姿態和風度。
〖例句〗宋老師學識淵博,舉止文雅,言談親切,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她。
舉足輕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舉足移動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比喻地位重要或實力強大,壹舉壹動都會影響到全局。
〖例句〗北京中關村的高科技產業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舉
(形聲。小篆字形,從手,舉聲。本義:雙手托物)
同本義
舉,對舉也。――《說文》
舉,擎也。――《廣韻》
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逍遙遊》
舉所佩玉玦。――《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舉案(案同“案”。借指夫妻相敬);舉案(舉起托盤以進奉食品)
拿起;提起
舉全吳之地。――《資治通鑒》
舉以予人。――宋·蘇洵《六國論》
又如:舉白(舉杯喝盡。幹杯);舉踵(舉起腳跟。比喻切望);舉綱持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壹抖,衣上的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鍵部分)
飛,飛起;飄動
舉(舉、擧)jǔ
⒈擡起,向上托:~頭。~手。~槍。~案齊眉。〈引〉
①行動,動作:~動。創~。壹~成名。
②發起,興辦:~義。~辦工廠。
⒉提出:~例。列~。
⒊推選,推薦:推~。選~。
⒋全:~國歡騰。~世無雙。
⒌揭發:檢~。
⒍
①點火。
②生火做飯。
5. 學校舉行期中考試用文言文怎麽說此次期中考試難稱如意。反思得失,有如下諸點體會:
其壹,課內文言知識領會膚淺。吾卻不慎疏忽,理解不細。故應細心學習,臨場加意審題,視清題意方可下筆作答,切勿壹知半解,草率從事也。
其二,平日積累不足,應試時捉襟見肘,窮於應付。經此壹試,吾深感於課外積累知識之重要。如由古代典故而衍生之成語,若非平日多加積累,屆時必難得心應手。
其三,記敘文閱讀分析,應牢記師於堂上所授答題模式,答卷之時,讀懂文意,深入理解,仔細解題。
其四,議論文寫作失分幸少,然不可固步自封,平日仍須多加練習也。
總而言之,而今而後,須刻苦自勵,於語文學習多多著意平時積累,加強背誦、理解;至於仔細聆教,理解師於堂上所講,自不待言。經壹番努力,冀於異日再試,可有所進步也。
6. 求幾則簡短的文言文簡短文言文寓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10-4 10:01 寓意翻譯都要! 提問者: 庚寶達妖精 - 試用期 壹級 最佳答案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
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
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
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
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壹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壹無所獲。
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壹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韓非子》 [註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壹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釋 掩:遮蓋;盜: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覺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豈非~?” 近義詞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 開誠布公 燈 謎 聆 典 故 從前,有壹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壹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
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壹次,它看中了壹家大門上掛的鈴鐺。
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麽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壹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
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麽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壹個辦法。
他認為,門鈴壹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麽?於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壹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
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麽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麽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壹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壹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
他踩 著凳子,壹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壹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
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
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壹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原文] 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呂氏春秋》 [註釋] ①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用背馱東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 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南轅北轍 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疑: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
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