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史書,都不困難了,很多人買了大部頭《史記》或者《通鑒》回家以後呢,啃不下去,封還沒有拆就掛二手賣出去了,就是因為看不下去,啃不動。這裏面除了文言文這個障礙(很多白話文版本都有了),還和大家沒有集思廣益地梳理歸納,沒有找到舒適點和興趣點有關。
? 那麽究竟怎麽看史書呢,我也是沒有看多久,也說不好。我覺得首先集思廣益,把大家的讀史書訣竅都列出來,把興趣點和方法和切入角度擺出來,然後大家互相學習,憑著這些興趣繼續的能看下去。
我的方法是:
1)相關基本輔助材料準備好。地圖冊,字典,紀事本末,等等吧。偷懶方法:用閱讀器查字典更快。
2)版本。史書不同於經書非要看繁體豎排,我選簡體橫排白文本(無註),可以發揮我壹目十行的壞習慣,同時也作為筆記本自己標註讀音。史書不同經書,文言相對簡單,硬看幾卷後習慣了,可以看小說壹樣直接連猜帶看猜個八九。我感覺看白話文好像好菜洗了開水,沒那個味道了。遇到經典片段才細讀註。我們不做學問沒必要全文看註。帶註版本容易打斷閱讀持續性,我不太適應。
好現在開始談看書,先說說我第壹次看左傳的角度:
第壹看這個國家地緣政治。它是小國家還是大國家,是不是姬姓國,是在中原中間還是在外圍,也就是看他的地緣政治。(這信息可以理解為啥某些國家愛抱團取暖,有些國家幾百年通婚)
第二呢,看它在這個時代的國君是誰(自己做表或者把現成年表做成電子版容易查閱),然後從這個國君就了解到他的年代,其他國家同時存世的其他國君是誰。互相之間有什麽歷史上的結盟?過節?戰爭?曾經有結盟的是哪些國家?發起的結盟哪些國家參與的,哪些國家沒參與?這些信息對我們理解歷史很有幫助。我們不是學生要考試,不是說要去硬背歷史上發生了什麽事,我們是要復盤,是要了解其中的邏輯,如果歷史不這麽做走的話,有可能會怎麽走?有哪些備選方案可能國君會被選中,然後會導致歷史上什麽其他的結果?我們是用歷史來梳理我們的情緒和邏輯,來取得壹些借鑒指導我們今天的生活思想,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第三呢,我們在看其他角度壹些史料,就是特別稍微去關註壹下西方對中國歷史的壹些研究。看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歷史呢,它有壹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比較客觀,大多不基於史料和文化上解讀,它是從完全從生產力發展或者地理,天文等其他方面來進行探討的。從現在的角度看古代就有點上帝視角了,但是這個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麽當時是這種發展,為什麽春秋時代的諸侯,互相推讓王位,而到了戰國就在父子和兄弟之間互相殺戮了,為了爭奪這個王位和權力。
剛跳著看完秦。就說秦。為什麽是秦最後統壹了六國?這實際上這個PK過程持續了幾百年,人們壹般都從秦商鞅變法來解讀理解,即由於變法使得秦國實力變強了。但若從生產力發展和地緣政治方面去解讀的,妳會有新的感受和觀點。
有觀點說正是因為秦國地處中原西方邊緣,有崤函之固擋住了它和六國之間的這個PK,所以得以默默的在角落發育成長壯大。直到吞並西戎諸國,實力遠遠超出了平均線。
首先,生產力方面。大規模冶煉技術和耕種技術的領先,國家對鐵器等優勢農具使用的推廣,耕牛普及的推動,使得農業也達到很先進水平,大規模冶煉技術意味著軍備競賽壹馬當先了。農業穩定源源不斷地為發動戰爭提供糧草。(哈佛中國史,劍橋中國史…)
第二,政治上,變法也帶來了壹個相對固定的政治體制。秦能嚴格依法治國,使得不論是誰當國君,都是沿著前任的方向道路繼續前進,持續穩定發展。
第三,全民軍事化。軍事化讓全社會鐵板壹塊。由於秦在西戎角落關起門來建設家園,沒有其他根深蒂固的理禮法的束縛,能把整個國家軍事化。如此劍走偏鋒的偏激國策全面推行鋪開,卻是不簡單。
內部:開始僅僅仰賴壹個國君支持,國君死後,殺變法者供貴族泄憤而繼續變法機制。這就很高明。
外部:就顯然和它窩在角落無人打擾的獨特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秦軍事化比中原的國家要容易壹些的。因為貴族階層沒有根深蒂固的禮法觀念,所以能夠舉國皆兵,舉國上下不崇尚文化而重視農業,有壹個高效的公務員隊伍。這些都是文化禮教發達的六國做不到的。
因此醞釀幾代後,秦就終於成為了這個殺向中原的壹頭惡狼。
最後,要是能看下去了,就會更感興趣,這時可以就研究感興趣的東西。我對冷兵器時代的戰法戰爭感興趣…
? 為了搞明白史書裏的戰爭,搞了讀史方輿紀要和臺灣那部有名的中國戰爭史電子版(紙質版太貴),我天!太詳了還配圖。幸福得要飛…
副作用:看了沒地方賣弄,天天散步逮著虎爺聽我講歷史課,他不知道招誰惹誰了要挨白天上班晚上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