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筢字怎麽讀

筢字怎麽讀

筢字讀pá,意思是五齒的竹耙。

古籍解釋康熙字典《篇海》白巴切,音琶。五齒筢泥,用以取草。

擴展資料:

“筢子pázi[handrake]五齒的竹耙,用以爬開、聚攏柴草或谷物等。英文翻譯:bamboorake。勿作“耙子”。基本解釋多用竹子、鐵絲等制成,摟柴草的工具。結構將新砍下的竹竿的壹端均勻地劈成若幹條,在火焰薰烤下使其呈扇形張開並彎成手指半握狀,再用鐵絲或細篾固定成形,這樣,壹把連有長竿的筢子就做成了,用它可以收取分散的柴草。例如可以在松樹下收聚歷年掉下的針狀松葉(作燃料或作他用)而不影響草木生長。用途用來摟柴草。”

筢(pa)是農耕時代的壹件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這個字是壹個象形字,從這個字的組成就可以看到,它最初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將竹子篾成片,然後在其中壹端弄成彎鉤,把十幾根組合起來勒好,用竹竿或者是木棍穿起來。後來,隨著生活的發展,還出現了鐵筢,制作方法是壹樣。鐵筢的優點是不易斷彎鉤,抓著力更強。

筢的作用是將散落的植物葉子聚攏起來,既可以用於庭院清掃,也可以用於農作物收割後對田地雜物的清理。但對於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的人來說,對筢最深的印象就是用筢去摟草。那個年代物資匱乏,不用說液化氣,就是煤炭也很少見。到了冬天,農村取暖就靠燒點柴草。可那時候柴草也是緊缺物資。於是拾柴草取暖的任務就落在孩子們身上。

記得那時候每到周末,父母就讓孩子們上野外去拾草。我們幾個小夥伴們各自挎著壹個提籃,拿著筢去野外摟草。到了野外,拖著筢在有草的地方來回走,等筢頭上的草滿了的時候,就褪下來放到提籃裏,然後再繼續摟。不要認為那時候坡裏的草很多,其實那時候野外的草是很少的。有時候要是發現哪個地方草多,那真跟現在撿到錢似的壹樣高興。

現在想想,摟草也是壹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周末即使不出去摟草待在家裏也很無聊,去摟草正好可以跟小夥伴壹起玩耍。有時候我們在出去前就先從家裏偷拿著火柴,到了野外摟會草,就點火取暖。有時候點火燒的草比摟到的草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