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
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
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有四
個聲調:陰平聲是壹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壹個中升調(不高
不低叫中);上聲是壹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壹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壹樣。古代
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壹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壹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
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壹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語裏,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
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
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壹律變
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
說法,平聲應該是壹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壹個升調,去聲應該是壹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壹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壹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
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壹般不能押韻。
什麽字歸什麽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
言裏,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註意壹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壹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
得多。現在試舉壹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
“漢”、“看”字都屬於這壹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
“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
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壹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知道了什麽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壹個術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麽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
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壹個重
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壹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
著的是平平,最後壹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
的是仄仄,最後壹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
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
先談壹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妳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妳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
人),那麽,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裏,聲調不止四個,不但
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
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並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並為平聲,把陰
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並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妳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裏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壹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壹下。如果妳
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裏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妳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麽入聲字在妳的方
言裏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註意,其中有壹部分在古代是
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妳是北方人,那麽,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
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裏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壹部分變了上聲,上
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
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
地方,而詩人用了壹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
典或韻書來解決。
註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壹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壹半的地方是保留
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