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的桂冠是用荊棘編織的,壹次次克服困難,終於有了質的飛躍。
導彈潛在問題的分析是導彈技術領域公認的問題。在過去,為了確定壹個技術故障,至少有10名專家不得不進行反復的分析、假設和驗證測試...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幾年前,這種方法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壹臺只有臺式電腦大小的設備,可以在導彈進入測試狀態的幾分鐘內,完成導彈武器控制系統從“切脈”到“診斷”的全過程,而正是胡昌華研發的“計算機輔助潛在問題分析系統”,讓這壹過程變得智能化。關註這個問題的時候,胡昌華還是壹名普通的青年教師。他以壹名軍事科技工作者的強烈責任感,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輔助潛在問題分析技術研究”的設想,並撰寫了詳細的論證報告,引起了二炮首長的重視,被列入重點研究課題。沒有文獻,沒有先例,很多高科技領域的前沿學科知識。題目的難度系數超乎想象。但是,在胡昌華的字典裏,從來沒有“不可能”這個詞。他搜索國內外類似案例,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總結提煉潛在問題的分析方法和規律,閱讀了數百萬字的科學著作。經過痛苦的破繭,成功終於破繭成蝶。在某新型導彈首飛過程中,胡昌華研制的系統顯示出驚人的效能:通過定性仿真和不同工況下的反復對比,發現了該型導彈的4個潛在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設計調整方案。面對無懈可擊的推理和數據,專家們認同了胡昌華的結論,並對設計中的缺陷進行了修改。同年,二炮黨委批準胡昌華晉升教授。33歲的他,是導彈部隊教授方陣中最年輕的。
百分之壹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成就了胡昌華。
像壹只勤勞的蜜蜂,走到哪裏,胡昌華都不忘鉆研智能潛在問題分析技術和故障診斷技術,思考探索,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胡昌華用自己的汗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學術專著《控制系統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的分析與設計》由國防出版基金資助,壹年印刷兩次。小波分析理論著作連續四年被中國教育科研網列為優秀暢銷書。在第20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他撰寫的學術論文《壹個觀察者的設計》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註。還被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司聘為傳播評估專家。2001年8月,某設計院向二炮提出分析某新研制導彈的潛在問題,建議將胡昌華分析系統的分析結果與其他單位同類系統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在炎熱的北京,胡昌華在地下室住了壹個月。在看完所有資料後,他以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系統進行了改革,不僅找出了該型武器設計中的多項潛在問題,還提出了相應的設計調整方案,均被設計人員采納。2004年10月20日,165438,胡昌華被評為科技工作者。在中國科協年會上,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親自為胡昌華頒發了重要獎項證書。
對胡昌華來說,成功的意義就是重新站起來的次數比跌倒的次數多。
科學是勇敢者的事業。這種勇氣不僅體現在創新上,也體現在否定自己的時刻。在試驗靶場,導彈發射經常因故障而延期,這讓胡昌華萌生了研發壹套像聽診器壹樣方便靈巧的“導彈測試與發射控制戰場搶修系統”的想法。整整三個月,胡昌華每天下課後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像剝繭吐絲壹樣,壹條線壹條線地分析,壹個參數壹個參數地背...眼睛腫得睜不開,就點了眼藥水,繼續拿著放大鏡看。十月份懷孕,生壹次。就在項目即將完成的時候,遇到了“難產”。2000年9月,在胡昌華的大力下研制出了樣機,並成功通過了單機測試。然而,令他驚訝的是,在隨後的抗震和低溫綜合測試中,工作出現了異常。經過仔細調查,發現電路板質量存在問題,電路板程序設計存在缺陷。是否定自己挑戰更大的困難,還是小修小補,采用抗幹擾措施進行技術處理?壹夜未眠,胡昌華第二天做了壹個決定:重新設計。同行專家不理解:又不是重大缺陷,何必自找麻煩。胡昌華有自己的信條:科研與戰場直接相連,不能有半點含糊。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後不敢面對挑戰。像上了發條的機器壹樣,他整夜“卡”在實驗室裏,設計驗證樣機的機械部分和電路板。經過數百次試驗,自我否定、自我完善,逐步提高了系統的技術性能,最終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個便攜式現場快速修復系統,可實現導彈測試、發控設備故障在線檢測和快速定位,居國際先進水平。2003年冬天,某旅實彈發射場,壹把銀劍直指蒼穹,蓄勢待發。突然,發射控制臺操作員報告:“某工作指標異常!”現場的專家立即用胡昌華研發的系統進行“診斷”。3分鐘後,顯示檢查結果:壹個模板數據采集失敗。10分鐘後,隱患消除。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導彈起飛了...發射成功,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壹股鳳凰涅槃的喜悅,直擊胡昌華的內心。來不及慶祝,年輕的胡昌華又壹頭紮進了新的挑戰目標:探索關系導彈在某些故障條件下是否還能正常工作的前沿理論。對他來說,更大的超越永遠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