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瓀怎麽讀

瓀怎麽讀

瓀,漢語三級字,讀作瓀(ruǎn),指壹種次於玉的美石。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而宣切,音?。《集韻》瑉也。《韻會》石似玉。《禮·玉藻》士佩瓀玟而縕組綬。《釋文》瓀,徐又作礝。《山海經》扶豬之山。虢水出焉。其中多瓀石。又《集韻》《正韻》?乳兗切,音輭。義同。《張衡·西京賦》瓀瑉璘彬。《註》瓀,而兗反。《類篇》亦作瑌。

擴展資料:

漢字(拼音:hàn zì,註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壹個漢字壹個音節。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壹傳承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壹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壹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需要註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甚至其他語言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國等,現今已廢棄漢字。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出現,歷代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