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對大夫用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出自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原文選段:
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譯文:
照這樣說來,勇敢或怯懦,乃是勢位所造成;強或弱,也是形勢所決定。確實是這樣,有什麽奇怪的呢?況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殺以逃脫於法網之外,而到了被摧殘和被杖打受刑的時候,才想到保全節操,這種願望和現實不是相距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對大夫用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馬遷的朋友,曾經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司馬遷給他回了這封信。
文章主旨:
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茍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其思想內容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1、反映了司馬遷的光輝性格和封建統治者的壹些惡劣行為;
2、反映了封建刑獄制度的黑暗、殘酷;
3、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提出了“發憤著書”的理論;
4、揭露封建帝王對待史官的態度和自己寫作《史記》的情況。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百度百科-報任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