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後,大人們常說的就是賺錢,為孩子存錢。
窮則傳承風,大家都想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讓孩子以後的生活壓力小壹些。
雖然錢對人的生活很重要,但是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無論父母能為孩子創造多少財富,如果孩子自己不努力,不上進,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被吃掉。
《孩子的人格教育》告訴我們,人格教育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遠遠超過我們能為孩子存多少錢。
什麽是個性?
個性也叫個性。這個概念起源於希臘Persona,最初主要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
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心理學後來借用了這個術語來解釋,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會根據自己的社會角色來更換面具,而這些面具就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現。
人格魅力是壹個中文詞,意思是壹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吸引人的力量。
只有壹個人才能真正擁有人格魅力,那麽他們才會在社會上更受歡迎,發展得更好。
性格改變命運。
“兒童人格教育”對引導兒童非常重要。關於人類發展的壹個根本事實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活力和有目的的追求。
壹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壹直處於追求卓越、完美、優越的過程中,這體現了人類獨特的思維和想象力。
它不僅支配著我們生活中的壹切具體行為,也決定著我們的思想。因為思想不是客觀的,而是和我們已經形成的目標和生活方式壹致的。''
現在很多家長只關註孩子的學習,自覺不自覺的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而孩子的人格教育會被很多家長排除在字典之外,但卻是最重要的。
有些孩子總有自卑感,直接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而人格教育可以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看到自己閃光的壹面,從而形成自信,能夠樂觀的對待生活,自然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童年是人格培養的關鍵時期。
槐花糖實驗
1966-1970米切爾教授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對550名4歲兒童進行了延遲滿足的實驗。
研究人員在孩子們面前放了壹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他稍後會離開。
如果孩子不在的時候吃面前的棉花糖,只能吃壹塊;如果孩子們等到他們回來,他們會得到兩個棉花糖,其中壹個是對他們的獎勵。
然而,當研究人員在15分鐘後回來時,70%的孩子吃掉了面前的棉花糖,只有30%的孩子選擇等待,所以他們最終得到了兩個棉花糖。
後續的跟蹤研究表明,那些願意等待30%的孩子,長大後在工作、家庭等各方面都會更加成功。
而那些不願等待的70%的孩子,不僅不懂得面對壓力,而且不善交際,生活各方面都更差,甚至更容易染上壹些壞習慣。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性格對孩子有著終身的影響,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
孩子的人格教育要在童年時期形成。1978,當7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時,有記者問其中壹位:“‘妳在哪個大學學到了妳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在幼兒園,當這位80多歲的老人非常平靜地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顯然記者被震驚了。
老人回憶道:
在幼兒園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知道和朋友分享。知道東西要擺放整齊;知道飯前便後要洗手;懂得承認自己的錯誤;要知道妳不能拿不屬於妳的東西;懂得用心去感受自然。
我覺得,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是我學到的主要東西。''
人和陶瓷壹樣,年輕時就形成了生命的雛形。童年就像制作陶瓷的黏土,什麽樣的教育就會變成什麽樣的雛形。-塞德茲
如何引導孩子的人格教育?
《兒童人格教育》的作者阿德勒強調,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壹種卓越感。父母和老師的任務就是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並確保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快樂。''
1,學會尊重孩子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即使是年幼的孩子。
然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卻有意識地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尊。只有保護好自己的自尊,才能讓他們更願意和父母溝通,對自己更有信心。
2.做好批評孩子的準備。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隨意控制和批評。他們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反抗,經常批評孩子。
但如果我們說為什麽批評孩子,孩子卻說不出為什麽,這顯然會讓孩子不服氣,讓孩子對父母的教育產生反應。
3.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試圖用成人的思維去揣摩孩子,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想法和大人明顯不壹樣,所以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4.允許孩子犯錯
犯錯是人之常情。連父母自己都難以保證自己在生活中不會犯錯,又有誰有資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隨便責備。相反,他們應該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
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勇敢,讓孩子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