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發現還有壹個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壹次他看見壹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壹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裏又出土了壹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在總***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壹,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壹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壹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範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裏曾經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蔔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蔔,以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吉兇。占蔔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蔔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鉆出壹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鉆鑿”。占蔔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裏占蔔的“蔔”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蔔的人就根據蔔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裏,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壹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蔔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蔔,然後把占蔔的有關事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蔔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
[編輯本段]甲骨文特點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註重突出實物的特征,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壹。
(2)甲骨文的壹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壹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壹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壹,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壹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壹,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編輯本段]甲骨文發展
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蔔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殷王武丁占蔔用的龜腹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壹、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壹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壹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雕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麽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蔔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甲骨文內容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蔔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蔔問,有些占蔔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蔔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書法
安陽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贊賞:“蔔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壹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鐘王顏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書法家。殷代的“鐘王顏柳”們,就是那些書刻蔔辭的史官蔔人。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壹份份珍貴的上古書法作品。若就甲骨文書契形式作粗略的壹瞥,會發現早期字體較大,像羅振玉編《殷虛書契菁華》所收錄的許多武丁時期的蔔辭,非常大氣、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時代,字變得細小委瑣;至於西周甲骨文則更是細若粟發。
甲骨文風格類型:壹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裏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壹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征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壹般饒富雅趣。但是甲骨文總***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因此壹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裏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壹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壹層意思是指借鑒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壹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壹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因此,他們並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征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系,但不是亦步亦趨。
甲骨文的發現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第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壹。可是它的發安陽出土的甲骨文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壹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壹味叫龍骨的藥品上面刻劃著壹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壹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麽“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曾有人對王懿榮從中藥中發現帶字龍骨之說提出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有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並認為王懿榮吃的龍骨在藥店已加工成細粒,看不出刻痕文字來的。而且當時菜市口壹帶並沒有達仁堂藥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龍骨在中藥店都是成塊、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藥店買龍骨還是這樣。至於達仁堂藥店當時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鶴年堂中藥店,當時的人很迷信西鶴年堂,買中藥都要去西鶴年堂藥店,這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裏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說把甲骨當做藥材到中藥鋪去賣的第壹個人是壹位叫李成的剃頭匠。壹次他害上壹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藥,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幹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藥鋪。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蔔用的工具。人們在占蔔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鉆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蔔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壹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於是,占蔔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兇、成敗。占蔔後,便用刀子把占蔔的內容和結果刻在蔔兆的近處,這就是蔔辭。刻有蔔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壹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編輯本段]甲骨文研究
首先對甲骨文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並著書立說,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茍生!”隨即寫了壹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
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人榮譽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臺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殉難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劉鶚又進壹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於1903年拓印《鐵雲藏龜》壹書,將甲骨文資料第壹次公開出版。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壹部專著《契文舉例》。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於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壹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於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壹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壹代宗師。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壹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壹篇《殷本紀》,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蔔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壹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壹千年。
從壹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壹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麽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壹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蔔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蔔,以得知吉兇禍福決定行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蔔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蔔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據學者胡厚宣統計,***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我國***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我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壹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壹,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 “甲骨書法”現今已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壹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壹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甲骨文收藏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28000余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28000余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種之多。
[編輯本段]甲骨文意義
甲骨文引導炎黃子孫走上使圖形記號表示意義而不約束其讀音的文字發展歷程。這既造就了綿綿數千年統壹的文化意識,也導致漢民族語言擴張乏力。語言對象的豐富和對語言對象的認識深化,迫使象形規則產生更多字和升華象形規則(會意),迫使編撰字書詞典成為標示字詞含意、約束字詞歧義的方法,迫使炎黃學校成為學習字讀音的場所(對照的是,基於字母原則文字史真實可以正本清源文化與傳統。記載了商王室的歷史活動的甲骨是商時期學校用具。)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 3000 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編輯本段]對甲骨文的兩種破壞
1、由於藥鋪老板拒收上面有刻畫痕跡的龍骨,小屯村的農民就用小刀將上面的痕跡掛掉,以6文錢壹斤的價格,將挖出的龍骨賣給藥鋪。於是許許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當作藥吃進肚裏,這就是所謂的“人吞商史”。
2、甲骨文發現後,金石學家、古董商人、外國人開始大量搜購。這些非科學的發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況,使所出甲骨的價值大失。據統計,從1889年到1928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達十萬片以上。
甲骨文藏品的辨偽
甲骨文的作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偽並不高明,鑒定時須註意如下幾點:
第壹,看蔔骨之新舊。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學者稱作“亞化石”,自然有壹種古樸感。作偽者常用大版新鮮牛骨來刻字(因龜甲較難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辭須謹慎。如英國駐安陽長老會牧師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於1914年起開始搜集甲骨文,結果初次所購之大骨版,全系新鮮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爛發臭。
第二,若能目驗實物,可看切口之新舊。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偽者常用粘性泥土塗抹。將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壹目了然。而真品則因土色深入刻痕內,壹般是洗刷不掉的。
第三,看內容是否符合蔔辭的文例文法。因作偽者並不懂甲骨文的內容,多數是胡亂抄襲真片上的文字,東拼西湊,甚至倒寫、刻錯亦渾然不覺。因此,在鑒別時要註意看刻辭是否連成文句。壹條完整的蔔辭,由前辭(又叫敘辭,寫占L日期,以幹支表示,同時又寫占L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問辭(又叫命辭,是要問的事)、占辭(商王看了蔔兆以後所下的是非結論)、驗辭(占蔔後結果的應驗情況)這樣四部分組成,不過許多蔔辭都不完整,壹般只具有其中的幾部分。
第四,看刻辭格式。在龜甲上的刻辭,分兩種式樣:刻在左右邊緣部分的,由外向裏讀,確切地說,刻於左甲邊的文字,從左向右讀,刻於右甲邊的,則從右向左讀。另壹種是龜腹甲的中縫兩邊文字,皆由裏向外刻,即在中縫左側的文字,由左向左讀,在右側的,由右向右讀。在牛骨上的刻辭,壹般刻在骨的邊緣,是由外向裏讀。幾條蔔辭刻在壹起,壹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體。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盤庚到帝辛12位商王計270余年,蔔辭年代明確可以判斷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這段時期內,文字寫法有過變化。有學者根據這些變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將殷墟蔔辭分為五期,第壹期為武丁時期,字體相對大壹些,第五期較小,有些在寫法筆劃上也有不同,可以從甲骨學工具書(如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上查對。
第六,看貞人(蔔人)名字。貞人即當時替商王占蔔之人,為史官。貞人生活於壹定的時期,貞人名是斷代的依據之壹。早期與晚期的貞人不可能***主占蔔之事,故不應在同片甲骨上出現。不少專著對此有研究,且列表對照,壹目了然(如陳夢家《殷墟蔔辭綜述》)。
總的說,甲骨文辨偽較其他文物的鑒定要簡單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無字蔔骨仿刻全部真片或壹片甲骨上真偽參半須倍加小心。前人在這項工作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壹般西人所著錄的甲骨書中偽刻較多,如《庫方二氏藏甲骨蔔辭》、《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金璋所藏甲骨蔔辭》等,引用時要註意。如《金璋所藏甲骨蔔辭》第668片左上部“癸醜王蔔貞旬無禍王占曰吉”等 三條蔔辭系真跡,而下半部字雖大而清晰,於文義卻不通,系偽刻。作偽者有的本是刻字出身,便被古董商相中,專幹偽刻蔔辭勾當。如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中提到的藍寶光,便能仿刻完整的真片,其工細程度幾可亂真。幸而此人不懂文例文法,否則在甲骨上大肆“創作”,會給今日的辨偽工作平添許多麻煩。
除商代蔔辭外,1954年起又發現了大量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的不少,時距殷墟蔔辭的發現已半個世紀,作偽之風無存,當然也就談不上辨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