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註釋
《止於至善》是三個節目中的第三個節目。那麽,這個“停”是什麽意思呢?在《說文》裏說,“停,打基礎。象草有地址,就夠停了。”這個“停”有根本的意義,有成就的意義。
這裏的“停”是指大學之道的基礎和根本就是培養這種至善。沒有這種至善,我們就會成為沒有根的水面上的浮萍。不可能像深深紮根於大地的樹壹樣,長成參天大樹,成為家庭和國家的棟梁。
所以這個“停”對於培養這種善有壹個基本的意義,壹個目的的意義,壹個根本的意義。這個基礎和根基,就是要有壹片豐厚的信仰之地,來哺育我們的十大善舉。
因為如果我們不相信自然,不相信自然大道,不相信這個德,那麽這個善就很難立起來,很可能左右搖擺。所以,我們應該從漢代的《說文》字典《說文》來理解這個“停”,而不是像現在的人那樣,簡單地理解為停。
而應該去演繹它,進入漢代以前古人的心境,去理解這個“停”,真正把我們的善根善心,種在信仰之地的堅實根基上!
這樣,這種善才能建立起來,這種善才能在我們家庭的生活中,在社會的生活中,在工廠的工作環境中,在社會的行為中得到實踐。因為我們上面說了,這個德是以十種善行作為她的基本框架。
修善在修德,就是持有這種美德,保持這種美德,增加我們內心的美德。正是在我們的內心和身體裏,我們培養了這種品德,培養了這種“肉身”,並把它轉化為壹種可以承受和儲存道德能量的東西。
所謂德儀或道儀,首先要把握壹個“善”來修行,“止於至善”。只有這種善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的身心才能成為這樣壹個承載美德的容器。?[2]?
什麽是“至善”?簡單來說就是無私!關心眾生是好的,唯有德是十種品格和品行,是最好的。這種至善,也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解釋的上善,就像水壹樣,具有水的品格和性格。
這個善的本質是指心中的修行。十善要求修德者全心全意修行,做到十善:忠孝、善良、慈悲、平等、博愛、教育、忠恕、善良、忍耐、勇敢。這就是十大善舉。
這十大善念是善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們修持善時應該站的腳跟,“止於至善”時應該把握的十個方面。這也是禮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包含了以禮為中心的五德的能量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