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甲骨文解釋是:月亮、表示比“日”長的時間單位。
月(拼音:yuè)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月牙。月本義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即月亮。古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規律創造了月這個計時單位,沿用至今。月也指形狀像月亮的東西、按月出現或完成等義。
月是漢字部首之壹,序號88。以月為意符的字,壹類與月亮有關,如朔、望、朝等。還有壹類是由肉演變而來,與月亮無關,如肘、肚、肺、肥等。
月即指天體月球,是圍繞地球周轉的星體。《詩經·小雅·天保》記載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這裏的月與日相對,即天體月球。月和日相對,因此月是夜的代表。如同太陽壹樣,月亮很早就被古代人作為劃分時段單位的參照天體。
月亮的盈虧圓缺變化,所呈現出來的周期,即朔、弦、望、晦,這個周期正好是二十九天多、不到三十天的時段,所以古人以此來記錄壹年的時間,將壹年分作了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三年再加壹閏月。
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部月;部外筆畫:0。《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陰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系辭》:陰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
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陰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為月。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壹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