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海安縣位於江蘇省中部,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南臨長江,是江蘇中部水陸交通的樞紐。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河網密布,物產豐富,魚米之鄉。總面積1108平方公裏。海安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青墩先民就已經耕田燒荒了。春秋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吳侯在鄖(今李發橋)建亭作紀念。漢代開通官鹽河穿縣而過。東晉藝兮七年(411),建縣,此後數次廢縣治。唐代我國駐淮南使李在沿海修築海堤,北宋範仲淹主張海堤數百裏,渡江四十余裏。南宋時,文天祥路過海安討伐元朝,留下名句:“從海陵來海安,如過鬼門關”。明朝海防副使劉景紹、秋生帶領軍民抗擊日軍,死傷無數,保民平安。海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曾是蘇北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海安留下了光輝足跡。解放戰爭初期,著名的蘇聯“七戰七勝”,即以海安為戰略中心,國內報道了兩場戰爭。陳毅的詩裏說“海陵勝地人傑地靈”。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海安湧現出壹大批英雄人物,如著名的“蘇中劉胡蘭”高、淮海戰役壹等功臣楚、淞滬戰役特功胡等。近代歷史上,歷任江蘇省行政長官、巡撫、督撫的韓,中國“合數”研究的開山鼻祖,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領導編纂《新華字典》(第壹版)的魏等著名人物,都是海安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海安人民發揚尚武護國精神,造就了壹支遠近聞名的民兵力量——角斜“紅旗民兵”。海安縣的農林牧漁生產遠近聞名,居全省前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海安人走出了壹條“種、養、加”綜合治理的新路,被國內多家媒體譽為“海安之路”。海安是中國著名的“繭絲綢之鄉”,擁有中國最大的優質蠶繭生產基地。蠶繭產量連續24年居江蘇省首位,連續3年居全國縣級首位。鑫源牌絲綢成為南通唯壹的中國名牌產品。海安家禽業繁榮,是中國“禽蛋之鄉”。2004年成功克服了外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負面影響,家禽總產量超過22萬噸,比上年增加11482噸。我縣被農業部評為全省唯壹、全市唯壹的糧食生產先進縣,弱筋小麥產業化發展獲農業部成果展獎。在國家林業局公布的73個“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中,我縣榮獲“中國胡桑之鄉”稱號,是全國唯壹獲此殊榮的縣。中國河豚魚無公害養殖被列為省級標準化示範區,雞蛋無公害標準綜合示範區被列為國家級示範區。全縣農產品超市銷售額比上年增長88%。海安屬於長三角經濟區,是上海的輻射區。海安縣在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縣和沿海經濟開放縣。機械工業生產規模和加工能力在江蘇省縣級建制中名列前茅。紡織和絲綢形成了紡織、印染和服裝的壹條龍生產線。鉤織衣服世界聞名,被外商譽為“東方瑰寶”。素質過硬、設備先進的施工隊伍遍布全國,走向世界,被譽為“建築之鄉”。2004年,海安在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中排名150位,地區生產總值1141億元,增長16.3%。財政收入達到1億元,增長1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654.38億元,增長49%,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海安花鼓和舞龍聞名全國。他們曾多次在北京演出,並走出國門。海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大公(北陵)農民體育四通八達,海安先後獲得全國教育、文化、體育、廣電、雙擁模範、計劃生育、科技百強、江蘇省衛生城市、江蘇省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采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