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不少外國人把中國的筷子說成壹項不簡單的發明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麽找不到筷子的來歷

有不少外國人把中國的筷子說成壹項不簡單的發明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麽找不到筷子的來歷

壹、筷箸之源起

“筷箸”出現以前,古代中國人都是用手抓飯吃的。筷子早在戰國以前,就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當時稱之為“著”。說到筷箸的起源就不得說“紂為象箸”這壹典故。《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意思是紂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箕子就發出哀嘆聲。《史記宋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韓非子喻老》說得更為明白:“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飾。以為象箸必不加子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賈誼對此亦進行過評論,說“紂損天下,自箸而始”。王充《論衡;感虛》也說:“傳曰‘紂為象箸而箕子泣’,泣之者痛之極也,夫有象箸,必有玉杯;玉杯所盈,象箸所夾,則必龍肝豹胎。”由此可以知道,筷子的使用肯定比這還要早。後來使用筷箸進食還有了壹定之規。《禮記?曲禮上》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鄭註:“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

二、筷箸之名實

筷子,在古代通稱為“箸”。 《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先秦時稱“梜”、“箸”,兩漢期間“箸”、“筯”、“櫡”三字通用,如《史記;留侯世家》載:“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史記;集解》引張晏語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或曰前世湯武箸明之事,以籌度今時之不若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也記有與箸相關史實,景帝時周亞夫以病免相,“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隋唐時代,“筯”、“箸”兩字同時使用,李白《行路難》裏有“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詩句;杜甫《麗人行》中有“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的詩句。

翻閱《康熙字典》,只有“箸”,而無“筷”字。那麽“筷”壹字是什麽時候出現的?據明代李豫亨《推蓬寤語》載:“世有誤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是士大夫間,亦呼箸為筷子者,忘其始也。”清代陸容《菽園雜記》也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播布為抹布。”《顏氏家訓?風操》說:“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但具體情形各異,不壹定都用同訓來取代。比如這壹個“快”,恰恰取相反的意思來代換了。“快”就是對“住”(“箸’)的發動,是用特好的字眼來替代壞字眼。又因為“快”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常用字,加上“竹”字頭,可讓人家壹看就知道指的是箸。這說明“筷子”壹語最遲是出現在明代。

《紅樓夢》的大觀園之餐桌上既有“四楞象牙鑲金筷子”又有“烏木三鑲銀箸”,這裏既稱“筷”又稱“箸”,說明當時“筷”、“箸”通用。到了民國以後才,才慢慢通用“筷”。至今,無論是象牙箸、銀箸,還是竹箸、木箸、塑料箸,閩南人仍都叫“XX箸”,而不叫它“XX筷”。而西南地區不少地方則將筷子稱為“筷箸”。

三、筷箸之變遷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生活工具的不斷變革,年代不同,筷箸的質地也不同。戰國以前多為牙箸、玉箸;秦漢則為銅箸、鐵箸。《漢書王莽傳》就有“以鐵箸食”的記載。漢代箸不僅相當普及,並向多品種發展。《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鬥箸,魚尾匙。”

六朝之際,盛行金絲鑲嵌木箸;唐宋則有漆箸、金箸、銀箸、犀箸等;明清,筷箸已有單純的餐具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品,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種類較前代為多。

在出土文物中,竹、木質地的筷箸,發現較少,大抵因為其形小易朽、埋於地下較難保存之故,目前所發現的筷箸多為銅質或銀質。現知最早的竹筷出土於雲夢大墳頭壹號墓,長29厘米,上方下園,屬西漢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