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孝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孝是壹種社會意識的形態,有利於社會發展建設的動力,有利於規勸人們後代以德存心,以百善孝為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去感恩父母的養育之心。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麽以孝為先造就良好深厚道德的典範。
《弟子規》壹文詳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壹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命,行勿懶?,當父母有事要求要我們去做,要起快行動,不要籍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這是講得很好,不錯。
孝?的確是講長輩晚輩倫理關系,長幼尊卑次序之禮,確實是客觀的應遵循之道。但長輩晚輩倫理關系,其尊卑次序僅指家庭角色分工上,而決非人格人權人性上。長輩是家長,有決定家庭事務的權威,家庭人員理應尊重這種權威維護這種權威,但這種權威是完全建立在維護每個家庭成員人格人權人性之基礎上的。家庭的意義就是保障家庭成員的幸福快樂,如果連人格人權人性都沒保障,又空談什麽幸福快樂呢?如果是奴役晚輩式的孝,它還是善嗎?我們現在不妨反省壹下,每當父母呼喚妳時,要我們幫忙做點家務事,妳壹時不到,父母責罵教訓,妳如何反應呢?我們常常見到很多孩子,不是推托要讀書,就是沈迷在電視中玩遊戲中,父母叫喚很久也不理,甚至,還嫌父母啰嗦。希望孩子們好好想壹下,妳的所作所為做到了父母教,須敬聽了嗎?這樣的表現讓人心痛啊!
為什麽現在的孩子不聽父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由形成的,主要是,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有嬌生慣養的習俗,從小慣大,教育無方。形成了孩子既不聽話也不孝教父母的原因。
所以,要得到孩子生活的正常化,必須以《弟子規》為教材,學好,用好。努力克服沒有日夜顛倒的壞習慣,做事要有壹定的規矩,要求孩子從小養成孝順父母,疼愛家人,以正能量保持恒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事業有成,這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