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閱文言文的意思

閱文言文的意思

1. 鑿壁偷光閱文言文讀答案,解釋下列加括號詞語的意思鄰居有燭而不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1、解釋文中帶括號的詞而( ) 乃( ) 償( ) 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壹樣的壹項是( )A、鄰舍有燭而不逮B、匡衡勤學而無燭C、與其傭作而不求償D、學而時習之3、翻譯文中帶“《》”的句子乃:就,於是,償:報酬;怪:奇怪.D.匡衡在墻上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翻開書本就著燭光讀書.。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裏,(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麽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有以下幾種:

1、表示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壹個抉擇。

例句:

(1)或盡粟壹石。――唐·韓愈《雜說》

(2)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表示假設。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

例句:汝仔細找尋,或能找到。

3、間或,有時。

例句:

(1)或長煙壹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2)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讀音:[huò ]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裏,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4. 關於文言文的解釋

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yí)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許。

中軒敞(chǎng)者為艙,篛(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閱壹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壹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壹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壹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壹,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壹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壹;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 古文翻譯 明朝有個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遠。(他)能用壹寸長的木頭,雕刻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物品,甚至飛禽走獸、樹木山石,沒有壹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他)曾經送給我(作者)壹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應當是蘇軾坐船遊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壹點,大約有兩顆黃米粒那麽高。

中間高起並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遮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壹***八扇。

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黃庭堅在他的左邊。

蘇東坡、黃庭堅壹起看壹幅畫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撫摸魯直的脊背。

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麽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裏面。

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擡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庭堅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壹支船槳。

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壹個船夫。在右邊的人紮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壹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

在左邊的船夫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船的頂部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壹勾壹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

還刻著壹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壹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壹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三十四個。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壹寸,原來是挑選了壹個又長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壹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奇異、罕見、(手藝)奇妙,奇特。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零數,余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 —— 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畫卷的右端” 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木:能以徑寸之木——木材。 以至鳥獸、木石——樹木。

者: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叫作 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秋日——是 扇: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扇,量詞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扇子 啟: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打開 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古代稱立春、立夏為“啟”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連詞,並且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轉折,但是 以:能以徑寸之木——用 以至鳥獸、木石——甚至 特殊句式 倒裝句 嘗貽余核舟壹,原句應為:嘗貽余壹核舟。 又用篆章壹,原句應為:又用壹篆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句應為:蓋簡修狹桃核為之。 倒裝句表強調。

省略句 則題名其上,省略於,原句應為:則提名於其上。 雙重否定句 罔不因勢象形,罔:沒有壹個,無不。

5. 文言文閱讀的含義是什麽

什麽是文言文?中國現代語言學奠 基人之壹的王力先生在他的《古代漢語》 壹書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 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 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文言,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文言文作為 壹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幾千年, 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唐宋 古文,到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 圍。

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 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文言文第壹個“文”指的是書面文 章,“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

最後壹個“文”, 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是相對於“ 口頭語言”而言的, “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 “口語”和用“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 的,譬如想問某人吃飯了沒,用口頭語言 表述是“吃飯了嗎? ”,而用書面語言進 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 文,“飯否”的“飯”是名詞作動詞用,意 為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 用文言文寫成的。 我國幾千年文明所傳承 下來的文化遺產絕大部分是用書面形式 的文言文保存下來的,我們要利用這些 文獻資料,就必須克服學習語言文字的困 難。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正是為了提高我們 閱讀古文的能力,以期在文言文的閱讀中 接觸古人的思想,提煉古人的智慧。 。

6. 點 文言文意思是什麽

點 文言文意思是:

〈名〉

(形聲。從黑,占聲。本義:斑點)

細小的黑色斑痕

點,黑也。——《說文》。按,小黑曰點。

又如:墨點兒;斑點;汙點;點缺(瑕疵,缺點);點漆(形容極黑)

小滴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宋· 辛棄疾《西江月》

又如:雨點;掉點兒(落下稀疏的雨點);點葉(葉上的斑點);點璧(白璧的斑點)

漢字筆畫名 。如:橫、豎、撇、點、折。又指舊時讀書標明句逗及品評文章所用“、”號及其動作。如:點撇(文字的點和撇)

數學名詞。數學上表示小數的符號叫小數點,省稱為“點”。

幾何系統,尤指歐幾裏得的幾何系統中未下明確定義的成分之壹 。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古時夜間的計時單位。壹夜分五更,壹更又分五點

五更三點索金車,盡放宮人出看花。——唐· 王建《宮詞壹百首》

點鐘,時間單位,等於時鐘每晝夜的二十四分之壹 。如:上午九點

糕餅類小食 。如:早點;名點;茶點

方面 。如:特點;重點;從這點上去看

節奏;節拍 。如:點拍(音樂的節拍)

壹種特制響器,兩端作雲狀,名為雲板,也稱點。舊時官署、邸宅以打點為報事集眾的信號

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紅樓夢》

運銷各式各樣產品、供應和設備的零售店,最初是為人口稀少地區服務的 。如:據說龔文保在白湘寺辦點

壹定的處所或程度的標點 。如:據點;沸點

規定的時間 如:船誤點;火車準點到達

〈動〉

引申為玷汙

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漢書·司馬遷傳》

唐虞點灼而毀議。——《楚辭·怨世》

又如:點汙(玷汙,特指奸汙);點染(玷汙)

用筆加點。多用以描繪物象,審識章句,或表示刪除的意思

滅謂之點。——《爾雅·釋器》。註:“以筆滅字為點。”

又如:點化(用筆描繪景物;把前人詩句加以改頭換面);點定(改正文字或句讀);點竄(改動字句);點書(圈點書籍);點額(化妝;梳妝)

指定,選派

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如:點行(按照名冊順序抽丁入伍);點差(點派差遣);點菜;點將

舊時對官吏的選派、委放 。如:點差(指派差遣)

指點,提說 。如:點撥;點點搐搐(指指點點);點手(招手;指點);點頭知尾(壹點即通。形容十分聰明)

暗示 。如:壹點他就明白了;點眼(有意用某種行動引人註意)

查對,檢核 。如:清點;盤點;點視(檢查,查看);點勘(檢核);點驗(逐壹檢查審驗);點集(按名冊征集);點閱(點名查閱)

引燃,燃 。如:點爆竹;點香燭;點漁燈

評論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 《沁園春·長沙》

又如:點文(評點文章);點抹(評點)

沖,泡 。如:點湯(用沸水沖藥末,以制藥湯;宋時習俗。客到設茶,客去送湯);點茶(用沸水泡茶的方法;泡茶)

中,著 。如:點鼓(擊鼓)

短暫接觸

猴首之足,亦僅點半趾,躍陟甚難。——《徐霞客遊記》

選,選拔 。如:點戲(挑選、指定戲目);點簡(喻挑選玩弄對象);點穴(迷信者看墓地風水,尋求龍脈結穴之處。以為葬在此處可福及子孫);點繡女(挑選宮女)

向下微動 。如:蜻蜓點水;點頭會意(形容善於察顏觀色);點首吐舌(形容驚訝贊嘆)

掉下,漏出,外溢或擠出成滴狀的液體 。如:點眼藥;點試(滴點眼藥水試試);

裝飾 。如:點景(裝飾盆景);點綴;點襯(裝點)

〈量〉

有些但不確定的量、數、範圍或程度 。如:給我點紙;讀點魯迅的書

表示少量。點兒化

孤光壹點螢。——清· 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7. 文言文的翻譯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陰人。杜衍從小刻苦磨礪品行節操,尤其重視學習。殿試中被選拔為進士甲科,任平遙縣縣令,皇上下詔舉薦良吏,被提拔為乾州知府。後調任鳳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時,鳳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說:“為什麽奪去我們的好太守?”後朝廷派杜衍到河東路巡察刑獄,在巡行考察潞州時,判斷冤案。高繼升主持石州,有人告發繼升串通蕃族圖謀叛亂,高繼升被捕關在獄中,長時間不能定案。杜衍分辨案卷,搞清楚高繼升是受人誣陷,為之糾正,並把誣告者關押抵罪。寧化駐軍將領審訊逼供,定人死罪,不根據實情,杜衍審察後予以改正。章獻太後派使者安撫淮南,使者回來後還未來得及匯報,章獻太後就先問杜衍身體怎麽樣,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況報告給了太後,章獻太後感嘆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況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從政謹慎細密,從不用嚴厲的刑法督促屬下,而下屬、百姓還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肅。後來杜衍又兼管吏部選授官職。原先吏部選授官職的規章繁雜冗長,主管官員不能盡閱,分管的下級官吏借機索要賄賂。杜衍上任之後,就讓下屬將吏部選授官職的規章全都呈送上來,問下屬:“選授官職的規章全都呈送上來了嗎?”屬下回答說:“全部呈送上來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讀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選授官職的規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屬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門聽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決,從此吏部下屬辦事的官員再也無法徇私舞弊、賣官自肥。幾個月後,杜衍的名聲震動京城。後來杜衍調任到審官院,他管理的辦法和在吏部時壹樣。

契丹與元昊在黃河以北交戰,參知政事範仲淹安撫河東,打算出兵防禦。杜衍說:“二國剛剛交戰,敵方自顧不暇,勢必不會來侵犯我,我們不可隨便出兵。”範促淹在皇帝面前力爭,並詆毀(指責)杜衍,言辭很激烈。範仲淹曾經像對待父輩壹樣侍奉杜衍,杜衍並不因此記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劉三嘏因逃避罪責來歸順大宋,輔政大臣主張很好的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內幕。諫官歐陽修也主張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見。杜衍說:“中國與鄰國交往以誠信為根本,如果我們自己違背誓約,招降納叛,那樣我們就要背負理虧的責任。況且劉三嘏作為契丹皇帝的女婿,卻逃離契丹來投歸大宋,他為自身謀劃尚且如此,還值得和此人謀劃國家大事嗎!接納他有什麽好處,還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終聽從了杜衍的意見,把劉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薦賢士,而阻止投機鉆營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歡他。慶歷七年,杜衍剛進入七十歲,即上表請求退休,他被加封太子少師退休。八十歲時去世。去世前自立遺囑,大體意思是:“不要因為長時間天下太平就忽視邊防,不要因為國庫充裕就揮霍浪費,應該早立儲君,以安定人心。”遺囑壹點不涉及自家私事。

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