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以活動為主,提供能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教學維度
教材分析
對高壹學生來說,本文難點不多、主題明確,學生便於把握,較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因為是壹篇議論性文章,重在說理思辨,因而趣味性不強,較難出彩。
基本構想
突出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性,培養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摸索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既重過程又重結論。教授傳統課文,既教授傳統內容,又體現新課改精神。
學習目標
1.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文字;
2.文章大意把握與主旨歸結;
3.說理性文言文論證手法探究。
課時安排
壹課時
學習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閱讀材料。學生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課前早讀閱讀材料:蘇轍《六國論》節選,李楨《六國論》李選,史料《七國興亡》,贊揚和批評《六國論》的文章各幾段。
教學方法
1.教法:點撥答疑法、講解法、導引法、檢測法
2.學法:自主學習法、討論學習法
教學步驟
壹、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蘇老泉就是蘇洵。請生介紹作者。戰國時代,七國爭雄爭霸,秦由弱變強,吞並六國,統壹天下。這壹段歷史縱橫捭闔,單是對六國被秦滅掉的原因,就有多種說法。同學們請看戰國形勢圖。(出示多媒體畫面:?秦滅六國?)
那麽,蘇洵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又是怎樣論證的呢?
二、感知課文。同學們大聲朗讀壹遍課文,再註意壹下不易理解的字詞,可以劃下來。再指四名學生個別朗讀壹遍。
三、組成學習小組。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向本組成員提出,由本組成員互相解答。能夠自己解決最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到全體同學面前,再討論。
師生***同討論解答各小組未解決的問題。
檢查合作學習的效果 ,出示多媒體畫面,生當 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問題,老師評點。
1.解釋下面加線的詞:[prv]
第壹部分:(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5)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6)與嬴而不助五國也(7)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10)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1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12)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1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4)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小結:以上為實詞,特點是數量多。譯時要逐字落實,活用的要講清用法,古今異義的要註意講準確。學習方法是擴大閱讀量,增強語感,積累。
第二部分:(1)賂秦而力虧 (2)不賂者以賂者喪 (3)諸侯之所大欲 (4)蓋失強援
小結:以上為虛詞,特點是數量少,用法活。學習方法是:積累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終也。
⑵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小結:翻譯句子是能力,原則:盡量直譯,輔以意譯。
四、(探)合作探究,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1.本文的壹、二段在全文中有何地位?
2.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下面的哪個段照應分論點壹,哪個段照應分論點二?
3.生齊讀壹、三段,分析作者論證證方法和思路。(正面引導,學習作者的論證藝術)
生自由朗讀二、四段,思考:對這個層次的論證,有兩種觀點(已印發給學生),壹種認為論證嚴謹,有力,另壹種認為論據不準確,不能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是蘇洵寫作的漏洞。妳怎麽看?生討論,掀起高潮。
師引導,明確:
通過討論,明確:議論文寫作,要有內在的邏輯美。本文為典範的議論文,值得學習。也有不足。論據的不符合史實的地方,論點也太絕對。
蘇洵作為大文學家,難道沒有這點歷史知識嗎,難道不知道寫作文要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行文嗎?請看?北宋的外交情況?(多媒體)
生同討論後明確:本文的借古諷今、高瞻遠矚不畏強敵的思想,形成文章的魅力;斬釘截鐵、生動有力的語氣,增添了文章的語言魅力。
五、小結:七國的消煙已經散去,歷史的回聲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不應停止。讓我們帶著積極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學習每壹篇課文。作業:二選壹:1。課個閱讀蘇轍的《六國論》原文及譯文,分析其觀點。
2.選壹個社會現象談談妳的`看法,可以模仿本文,也可以創新。
《六國論》教學反思
壹、備課過程中的考慮
1.學情、教情分析
《六國論》是壹篇史論,重在說理,對高壹學生來說,趣味性不強,課堂教學較難出彩。主題明確,課本註釋十分詳細,難點也不多,較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項,所以選講這篇課文,以挑戰自我。
2.基本構想
⑴以活動為主,提供能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統壹。
⑵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既重過程又重結論;既教授傳統內容,又體現新課改精神。
⑶適當運用多媒體。
3、學習目標
⑴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字;
⑵把握文章大意,歸結主旨;
⑶探究說理性文言文的論證手法。
4、課時安排:壹課時
5、學習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閱讀材料。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課前早讀閱讀:蘇轍《六國論》節選,李楨《六國論》節選,史料《七國興亡》,贊揚和批評《六國論》的文章各幾段,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6、教學方法
⑴教法:點撥答疑、講解、導引、檢測。
⑵學法:自主學習、討論。
7.主要步驟:四步兩場:四步:壹是導入新課,感知課文。二是互相質疑解疑,合作學習。三是探究討論,學習論證藝術,四是理解寫作意圖,小結課文。重點在?兩場?:壹場討論(字詞疑難問題),壹場爭論(本文的論證有無漏洞)。
二.授課過程回顧
1、教學計劃用時:45分鐘,實際用時:49分鐘。完整地實現了教案計劃的步驟,條理比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壹的特點。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活躍。
2、疏通文言字詞部分進展較順利,學生多次朗讀了課文,互相質疑解疑比較充分,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壹是思考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證運用了什麽藝術技巧;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第壹個環節進展比較平,缺少特色。第二個環節引導得較好,所以比較成功,學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4、作業為二選壹,壹個是閱讀,壹個是寫作,都可以作為《六國論》課後延伸,無論選做哪個,學生都要積極思考,繼續深入探究。
5、多媒體使用少而精。七國形勢圖配以動畫效果,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貫穿整節課。幾個文言文檢測題,可以加快課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其它與課堂關系不大的材料,盡管畫面精彩,但也舍棄不用。
三、對今後教學的思考
1、語文教學是壹門技術,教師要有基本經驗,能駕馭課堂,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其條件是教師對學生要十分了解。就如同老農對土地和農時的了解很重要,什麽時候下種,什麽時候澆水,都要選擇最佳時機。教師在課堂上對每壹分鐘的感覺都要準確,對每壹個環節的處理都要操作熟練,否則,課堂不會流暢。今年我教高三,用的是高壹的學生,學生情況不太了解,對自己的課堂節奏有壹定影響。
2、語文教學更是壹種藝術。同樣的問題,怎麽處理,大有學問。怎樣講出壹篇文章的個性?文學常識是聽老師的精彩介紹,還是讓學生自已介紹?壹節課當中在什麽地方什麽情況下掀起高潮,把學生的心扉撞開?當學生的探究漸入佳境,怎樣推動他們把思考再深入壹下,使高中語文課堂達到應有的深度?結束語如何將課堂的探究引向深入?這臺上的幾分鐘,就靠臺下長時間的學習與探索。著名教師授課,就像著名藝術家表演,自然流暢,水到渠成。從這方面說,我的學養和經驗的積累還差得遠。
3、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教師不可缺少的。本節課上學生的壹個問題是我沒有準備的,?《六國論》是史論,除了史論,還有什麽論?幸虧另壹個學生找到相關資料,替我解圍,否則我只能說?回去查查不能當場解答,畢竟是遺憾的事。所以,要做壹名合格的教師,就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
4、無論是新課程還是舊課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永遠的目標。新課程背景下的課,要忌浮虛,講實用;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註每個學生的成長,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學習,與學生***同成長。
三尺講臺,亦甘亦苦。我願把講授語文課當成壹門藝術,讓它帶給學生終生的享受,也給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六國論》優質教案[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分論點,並舉例論證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壹詞多義
3、能背誦全文,並準確地翻譯重點語句和語段
[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學習難點]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 壹 課 時
壹、導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後,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壹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於發現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為秦壹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註》。
(?壹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比高?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壹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三、解題:
1、六國,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家, 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2、戰國七雄地圖 (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壹種文體,分為兩種:(1)政論: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六國論》屬於政論還是史論史論。
四、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軟弱的壹個王朝。宋太宗以後,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了敵國西夏。宋朝受著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壹○○四年),與契丹(後來稱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壹○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歷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壹再向敵人屈服妥協,結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後患,而實際上並不能換得和平。
五、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 )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與( )嬴
洎( )牧以讒誅 為( )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讀:
1、整體把握: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容,並梳理結構脈絡
明確:史論?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第壹部分(第壹、二節),提出論點,並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2、研讀第壹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 兵器 ) 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 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為原因) 六國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率(全,都)賂秦耶 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麽?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本部分從幾個方面論述這壹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③第壹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麽?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3、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 用 )攻取之外 其實( 它的實際數目 )百倍 固( )不在戰
思厥( 其 )先祖父( 祖輩父輩 ) 暴( )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 )之不甚惜 舉( )以( )予人 然後( )得壹夕安寢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奉之( )彌繁,侵之( )愈急 至於( )顛覆,理固( 本來 )宜( 應該 )然 ( ) 以地事( )秦 此言得 ( )之( )
終繼( )五國遷滅( ) 與( )嬴而不助五國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不賂秦 始( )速(招致,動詞)禍焉 後秦擊趙者再( )
李牧連卻( )之 洎( )牧以讒誅 革滅( )殆( )盡
智力( )孤危 誠( )不得已 向使( )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 )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 ) 當( )與秦相較( ),或未易量( )
(2)文段分析: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②用壹句話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麽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後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 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壹夕安寢?以後,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後果。 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壹自然段中的哪壹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壹句話能夠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⑥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⑦請找出第壹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壹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後壹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麽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壹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壹層。
七、作業:背誦第1-4自然段,能默寫並翻譯
第 二 課 時。
壹、檢查背誦。
二、文本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 )天下之謀臣 禮( )天下之奇才 並力西向( )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 )也 日( )削月( )割
為(治理)國者無( 不要 )使為( 被 )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 )大 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壹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歷史教訓,過渡到規勸北宋統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裏層。?嗚呼?以趨於亡?是承上,繼續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並且為六國設圖存之道:壹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合,?並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的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力作戰,那麽,他們就不至於滅亡。現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於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沈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治者,暗指北宋的統治者,壹語雙關。由這句啟下引出第六節,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後壹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
文章在壹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余年的事為什麽能夠放到壹起來相提並論呢?因為作者找到壹個切入口?歷史與現實的***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壹天天地、壹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