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澳門歷史街區蘊涵了哪些文化?

澳門歷史街區蘊涵了哪些文化?

澳門歷史街區保存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是我國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並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街區。同時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我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是上百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存的結晶。

澳門自16世紀中葉開埠之後迅速崛起,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與交匯之地,澳門憑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有利地位,在積極主動地引進西方文化和輸出我國文化的同時,致力於中西文化的融合與貫通,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現象。

在宗教方面,澳門逐漸兼容接納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澳門文化中也包括了中西不同的宗教。作為西方天主教文化在我國的最初傳播之地,中西文化首先在宗教領域展開,並壹直都***生***存。

在清朝雍正皇帝禁教之前,澳門不僅有西式的教堂,比如聖母小堂、瑪爾定堂、三巴寺等,也有隨處可見的中國式寺廟,影響較大的有媽閣、蓮峰廟、普濟禪院、觀音堂等。這些教堂與寺廟在澳門的土地上互相融合,井水不犯河水,和諧地***存著。

在文化方面,出現了西方傳教士中化和澳門中國天主教徒西化的現象。如被人們稱為“西方漢學鼻祖”的利瑪竇到達澳門之後,開始學習漢文,講漢語,並著漢裝。入天主教的我國教徒則取葡萄牙名字,穿西服,做禮拜。

在語言方面,早在第壹次鴉片戰爭之前,就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在澳門,漢語、葡萄牙語、粵語、英語等各國語言都可以使用,並且出現了葡、粵兩種語言相互融合的現象。

中西語言文字的交流,也伴隨著外國人編寫的漢語學習用書,如《華英字典》、《廣東省土話字匯》、《漢語百科詞典》、《簡易漢語教程》、《廣東方言文選》等的不斷出版而加快了步伐,可見當時中葡語言交流的普遍。

在風俗習慣方面,中西風俗在澳門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據《澳門紀略》記載:入教的澳門人“漸染已深,語言習性,漸化為夷”。不少中國人接受了西方的風俗和習慣,還有不少傳教士也按照我國的風俗習慣生活。

如在《澳門紀略》的《三巴寺僧圖》中,就畫著壹位西洋教士頭戴四方平定巾,身穿大袖衫,腰系織帶,足履雙臉鞋,壹副明代儒士的裝扮。

而在耶穌會在澳門設立的教堂三巴寺中,寺內的僧眾從明朝至清朝,壹直都保持著利瑪竇著儒服儒冠、講漢話、習漢文的傳統。

在婚姻方面,澳門不少家庭在婚姻儀式中都采用了中西並用的方式。結婚時,新郎和新娘先穿唐裝旗袍,拜天地祖先,敬父母長輩,然後再穿著西裝和婚紗,到教堂行禮,接受神父的新婚祝福。

這表明,中西文化兼容已經融入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中。此外,澳門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情形也非常普遍。

據《澳門紀略》記載,自明代以來,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得壹唐人為婿,皆相賀。”這種中西血統的混合,既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的結果,也是中西文化深層交融的表現,這在素有“中西文化大熔爐”之稱的香港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樂器、繪畫方面,來自西方的音樂和繪畫都是通過宗教儀式而傳入我國的,主要有風琴、銅弦琴和西洋軍樂。

清康熙年間,有很多關於西洋風琴的記載,還出現了采用我國文學傳統的描寫方法來描述西洋風琴效果的《西洋風琴詩》。清朝副將郎亦傅巡邊到澳門之後,欣賞了西方教士的演奏之後,竟然仿制了壹架在音色方面超過原器的風琴,並打算進獻給朝廷。

同時,澳門也出現了諸如亞歷山大、馬生、韋伯、柏黎、孔夫頓、義律、錢納利、波塞爾等著名的西方畫家。這些畫家用西方的繪畫技法描繪澳門的風物,然後出口到西方,為中西文化的交流寫下了珍貴的篇章。

西方文化自16世紀中葉在澳門與我國文化相碰,經過數世紀高密度的社會空間互動後,***生***存,最終達到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水乳交融”的地步。

在澳門,居家過日子,門前壹定要立個土地神牌位,每日敬供,香火不斷。開張舉行慶典之前,要舞龍耍獅,擺放供臺,點香乞祖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傳統節日,更是祭慶有加。各種傳統節日在澳門被過的如火如荼。

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和明崇禎時期的媽閣和普濟禪院,就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澳門立足紮根的標誌性成果,具有閩、浙、粵多元化色彩的***融文化特質,是澳門本土文化的基礎。

中西風俗在澳門相互影響、融合,人們既可以過聖誕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也可以過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我國傳統節日。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的節日,在澳門必定要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

尤其是春節,所有的準備活動在節前的好多天就已經連續展開,從大年除夕晚開始至年初壹的淩晨時分,澳門居民會大批湧向媽閣,進行還願或為來年祈求昌盛平安的事宜。人們還在指定的範圍之內鳴放爆竹和煙花慶祝,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

每年農歷端午節時,在新口岸海面、水塘角海面和西灣對開海面都有龍舟競渡。此外,每逢與西方宗教、傳統習俗有關的節日,如“聖體耶穌大出遊”“聖母花地瑪出遊”“娘媽誕”“醉龍醒獅大會”等,也舉行慶祝活動。

或者是露天搭臺表演戲曲、粵劇,或者是在教堂內舉行宗教彌撒及聖像出遊,形式多種多樣,充溢著異常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征。

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的400多年間,澳門不但自始至終都是壹個以華人和華語為主的社會,而且在1887年12月清朝政府與葡萄牙簽訂《和好通商條約》之前,澳門壹直都在中央帝制的管轄之下,按例向國家繳稅納賦。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方文化雖然傳入澳門,卻始終沒有登堂入室占據統治地位,它的存在僅僅體現在建築風格、飲食癖好和習俗相貌等表層的文化上。

而真正支配澳門人思維、觀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禮義等的文化積澱,依然來自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支撐澳門文化的基石與主流。

澳門是東西方文明最早在東亞地區交融的場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價值在這片土地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