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官吏們都喜歡遊
走於大街拋頭露臉。華歆當時在縣衙為做吏,每當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並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平和客觀,從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當時的名士,自認為比華歆更有真知灼見。中平五年(188年),冀州刺史王芬與豪傑商議欲廢除漢靈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華歆、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參與期間,華歆制止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謀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僅自己有殺身之禍,而且會禍及宗族。您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華歆的勸告退了出來。之後,王芬果然謀反失敗,從此陶丘洪才服氣了華歆的見識。
清正廉潔華歆曾被推薦為孝廉,由朝遷授予郎中壹職,但因病而辭職回家。漢靈帝死後,輔政的大將軍何進調河南鄭泰、穎川荀攸和華歆入京。中平六年(189年),華歆到洛陽後,被授以尚書郎之職。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將漢獻帝遷到長安時,華歆請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布後)稱病不去,從藍田翻過秦嶺去了南陽。當時袁術在穰城,要留華歆幫他做事。華歆勸袁術發兵討伐董卓,但袁術沒有采納,華歆決定拋棄袁術另走他鄉,恰好漢獻帝派太傅馬日安撫關東(函谷關以東),馬日遂召華歆做掾屬。
他向東行到徐州之後,獻帝下詔任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擁戴(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眾***推華歆為刺史。華歆因為沒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適做法加以拒絕。但民眾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幾個月,最終還是被他婉言勸回)。孫策占領江東後,華歆知道他善於用兵,於是整理衣冠歡迎其到來。孫策知道華歆有德有才且年長於自己,故此待以上賓之禮。
孫策死後,曹操在官渡上書獻帝請召華歆至許昌任職。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您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養壹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聽說華歆度進京赴任,他的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巨額錢物。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道:“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壹個萬全計策。”(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沈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眾人只好收回原來的贈予,並佩服他高尚的品德。
華歆到京師後,被授任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再代荀為尚書令(相當於副丞相)。曹操征討孫權時,奏請獻帝任命華歆為軍師。魏國建立後(曹操受九錫封為魏王),任禦史大夫。
魏氏三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同年12月,曹丕代漢稱帝,華歆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向曹丕獻上皇帝璽綬,其後,曹丕改相國為司徒。華歆歷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了親戚熟人,家中沒有百斤,更沒有十鬥糧食的儲存。朝廷每每將罰沒為奴的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只有華歆不收留,而是將她們嫁人,曹丕為此嘆息不已,並下詔書說:“華司徒是國家難得的長者,其作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眾之心呀。今天大官們都有豐盛佳肴,只有他是簡單的蔬菜佐飯,而很不計較。”故此,特別拿自己衣服賞賜華歆,並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當時,三府***同向皇帝提出建議:“推舉孝廉,原是以品德為標準的,不需要以儒家經典為內容進行考試。”而華歆以為“自喪亂以來,六經就沒有人再讀了,道德亦隨之淪喪,當務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學說,推崇以仁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選任標準,決定著國家的盛衰。今天舉孝廉不進行六經考試,恐怕讀書之風從此衰亡。假如有特別優秀或特別專長而六經知識短缺之人,可以作為特殊加以任用。所憂慮的是缺少這樣的特殊人才,不用擔心選不上來。”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舉薦管寧曹丕即位初期,下詔要求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皇太子曹即位,封華歆為博平候,增邑五百戶,與之前的累計為壹千三百戶,並於同年十二月改任華歆為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願將太尉壹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在設筵大會朝臣時,派散騎常侍繆襲持詔書宣喻華歆:“朕新接手這些煩雜事務,壹日萬機,怕的是難分辨是非並做出錯誤的決斷。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們在朕左右,而您卻屢屢以病推辭。量主擇君,不肯做官,拋棄榮祿,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確曾有過,但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自好為國家死節的事,是其他人應該做的,但我不敢讓您也那樣。您應該克服病痛的困擾參加朝會,施惠澤於朕。朕將讓凳子空著,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壹樣站著,必須等待您的到來,只有那時朕才能落座。”又給繆襲特別叮嚀:“必須在華歆起身赴會時,妳才能回來。”華歆不得已,只好赴會。當時太傅鐘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而華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擡著上殿就坐。此後三公有疾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上止戰疏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派曹真從子午道(關中至漢中的通道)進軍征伐蜀漢,皇帝車駕則向東來到許昌,華歆有機會見到魏明帝。對此,華歆大膽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勢,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張,他說:“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所以應該註重農業生產,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沒有饑寒的憂患,百姓沒有背井離鄉的心情,那樣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聖賢的教化日日深入,那麽遠方的人就會感懷威德,吳蜀之民也會歸附的。華歆認為,首先應留心治國聖道,征戰只能在不得已的時候使用。當時華歆言辭懇切,深深打動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終於聽從華歆建議,詔令曹真退兵。太和五年(231年)正月,曹賜華歆物品、衣物,以示關心。
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232年1月30日),華歆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謚號敬侯。起初,文帝從華歆的戶邑中分出壹部分封給了華歆的弟弟華緝,封華緝做列侯。其子華表也世襲爵位,後來擔任了尚書。
歷史評價陳登: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
太史慈:華子魚良德也,然非籌略才,無他方規,自守而已。
孫策:府君年德名望,遠近所歸。
虞翻:竊聞明府與鄙郡故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雖在東垂,常懷瞻仰。
曹丕:①司徒,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② 此三公(鐘繇、華歆、王朗)者,乃壹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曹植:清素寡欲,聰敏特達。存誌太虛,安心玄妙。處平則以和養德,遭變則以斷蹈義。華太尉歆也。
陳群: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曹: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
嵇康:近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管寧)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
陳壽:鐘繇開達理幹,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博富贍,誠皆壹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傅玄:華太尉積德居順。
華嶠:歆淡於財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產業。
孫盛 : 夫大雅之處世也,必先審隱顯之期,以定出處之分,否則括囊以保其身,泰則行義以達其道。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撓心於邪儒之說,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奪於壹豎,節墮於當時。昔許、蔡失位,不得列於諸侯;州公實來,魯人以為賤恥。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陳普:拈起黃金日豈疑,斬關發壁復何為。遼東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遲。
羅貫中:“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將母後收。助虐壹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
軼事典故 名士高風華歆與鄭泰等同僚人從小路步行出武關(今陜西商南縣),在路上遇到壹個老人獨行,
想要和他們壹起避難,所有人都同情老人並同意讓他隨行,只有華歆說:“不可以,現在處在危險之中,無論禍福患害,都要講究壹個‘義’字,現在無故接受壹個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現在接受了他,將來如果發生什麽事情,能中途拋棄他嗎?”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絕老人,於是就帶他同行,走到半路上,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眾人都想拋棄他不管,只有華歆說:“既然當初接受了他,現在拋棄他不管是不仁義的。”於是,大家***同救出老人。對這件事,大家都稱贊華歆的仁德。
華王優劣華歆王朗壹起坐船逃難,有壹個人想搭他們的船壹起避難,華歆立刻表示為難。王朗說:“幸好船還寬敞,怎麽不行呢?”後來賊兵追上來了,王朗想要丟下搭船的人。華歆說:“最初我對帶不帶他表示猶豫,正是考慮到這個情況。既然已經接受了他的請求,怎麽能夠因為情況緊迫就把人家拋棄了呢?”於是繼續帶著那人壹起逃跑。世人便根據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品行優劣。
割席分坐 管寧和華歆原本是好友。剛開始,兩人壹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就像看到瓦石壹樣。華歆卻揀起來,瞥見管寧的臉色,於是又扔了金子離開。倆人還曾坐在壹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壹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妳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個人作品據《全三國文》記載,華歆著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失。但其它的言論如《請敘鄭小同表》、《諫伐蜀疏》、《請受禪上言》、《奏討孫吳》還載於《全三國文》。
家族成員 子華表,字偉容,華歆長子。
華博,華歆次子。
華周,華歆幼子。
孫子華,字長駿,華表長子。
華岑,華表次子。
華嶠,字叔駿,華表三子。
華鑒,華表四子。
華淡,字玄駿,華表五子。
華簡,華表六子。
曾孫華混,字敬倫,華長子。
華薈,字敬叔,華次子。
華恒,字敬則,華幼子。
華頤,華嶠長子。
華徹,華嶠次子。
華暢,華嶠幼子。
玄孫華陶,華混之子。
故裏墓址高唐固河北三華裏有壹村莊叫大華莊,該莊西北現存壹古墓,
封土高3米,直徑7米,封土頂部有壹透洞,借此可觀墓室。此墓為磚石結構,圓形拱頂壓在平面為八角形的墓墻之上。《高唐縣誌》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當地的華姓家族也輩輩相傳認定此為祖墳。 藝術形象 民間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華歆被描寫成壹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政客。起初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孫策崛起江東之際降於孫策麾下,但壹直到孫權時皆未獲得明顯的重用。赤壁之戰後,孫權采用顧雍之策,企圖制造劉備與曹操之間的矛盾以坐享漁翁之利,於是派遣“曹操敬慕者”的華歆為使,北上晉見丞相曹操。使命完成後,華歆隨即被曹操任命為大理寺卿,留在朝廷,自此變成曹操的幕臣。
由於曹操擅權淩上,漢獻帝與妻子伏皇後欲藉嶽父伏完之力誅殺曹操,但事跡敗露,華歆率兵入宮搜捕伏皇後,在墻壁夾層中找到伏皇後,並親自動手揪後頭髻拖出,見曹操並處死(事實上入宮搜伏皇後並揪其發壹事,三國誌武帝記中,裴註有引註曹瞞傳提到此事,此壹記載在維基文庫中的三國誌中也能見到)。數年後,曹操病逝鄴郡,群臣還在議論世子曹丕如何繼任之時,華歆便急急自許昌趕來,並拿出漢獻帝的詔命,確立曹丕繼任的法統正當性。華歆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原來是因為華歆早料到會有此事,所以自行草詔,並威逼漢獻帝追認。華歆也由於此功,成為新王曹丕的親信,繼續留在權力核心。又當曹丕欲篡漢自立的時候,華歆深諳曹丕恐懼顧慮世間的罵名,於是擔綱扮演逼宮的黑臉主角,強逼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成為曹魏開國的大功臣。
在京劇《白逼宮》中,漢獻帝劉協幽居深宮,皇位不保,乃與伏後商議,草就血詔,囑其父密圖漢賊,曹操獲悉,帶劍入宮,杖斃伏後,毒殺其子。這出戲川劇的名稱叫《血帶詔》,而湘劇的名稱直接就叫《華歆逼宮》。劇中曹操派華歆“勒兵入宮”收捕伏皇後,華歆進宮後“壞戶發壁,牽後出”,將其毒死,還把她所生的兩個小皇子殺死,皇後兄弟及親族死者甚多。作為戲劇人物的華歆還出現在京劇《受禪臺》(又名《獻帝讓位》)中,劇中的漢獻帝劉協,掛白須,著素衣、手捧玉璽,滿懷喪國之痛,唱腔淒慘;太尉華歆,金冠玉帶,翎羽高挑,按劍逼帝,揮來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