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避退三舍是什麽意思?有哪些典故?

避退三舍是什麽意思?有哪些典故?

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左傳》中的這段文字意思是說,晉國和楚國交戰於中原地區,晉軍主動退師回避九十裏。古漢語中的"辟"同我們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時期表示軍隊行軍作戰距離的計量單位。壹舍相當於三十裏。故事呢,要從重耳亡楚開始說起。

春秋時期,由於權位之爭,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被殺,重耳為躲避陷害,被迫遠走他國。在楚國避難時,楚成王以禮相待,不僅陪著重耳打獵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國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壹次招待重耳的宴會上,酒過數巡,楚成王漫不經心地對重耳說:"公子將來如果回到晉國,有朝壹日做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各種寶物妳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麽東西報答妳。"楚成王笑著說:"即使這樣,也壹定要有所報答呀。"重耳回答:"如果仰仗妳的威力,我能夠復國,願與楚國交好,使百姓安居樂業,要是萬壹發生戰爭,戰場上我願退避三舍以報答妳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晉國內部發生動亂,重耳在秦國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國的軍隊護送返回晉國。強大的秦軍壹連攻克晉國幾座城池,朝野震動。人心所向,重耳終於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國君的位置,稱為晉文公。以後,由於采取了壹系列有利發展的內外政策,晉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633年,為解救鄰國,晉楚兩國兵戎相見。

兩軍剛紮下營壘,晉文公就急於與楚軍交戰。大臣狐偃提醒他說:"主公當年曾對楚王說過,如果在戰場上相見,晉軍退兵三舍。現在就與楚軍交戰,是言而無信。主公不失信於普通人,更不能失信於楚王。"晉文公認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軍退兵九十裏,來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東鄄城西南。楚軍以為晉軍怯陣,跟隨著追上來挑戰。其實,晉軍是把楚軍引入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

戰爭開始時,楚軍占優勢。晉軍退卻九十裏,集中優勢兵力,先選擇楚軍力量薄弱的右翼,給以沈重打擊。同時,將主力偽裝退卻,誘使楚軍左翼追擊,然後兩面夾擊,又擊潰了楚軍的左翼。楚軍終於大敗而歸。主將成得臣自知無顏回國見父老鄉親,但心存僥幸,派兒子成大心代己向楚成王請求免予死罪,楚王不允,成得臣不得不拔劍自刎。

後來,人們就常用"退避三舍"這句成語來表示暫時的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以至最終化被動為主動這樣壹種狀態。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到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時就以晉、楚城濮之戰為例來說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