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表明,早在四萬多年前,我國就已經出現了草制的鞋,到了三千多年前就出現了布鞋。由於鞋是每家每戶必備的日用品,因此,在古代幾乎每個主婦都會自己制作布鞋的鞋底和鞋面,但是由於連接鞋底和鞋面的這個步驟技術含量較高,不容易緔好。因此,常會有主婦將自己制作好的鞋底和鞋幫送到緔鞋匠那裏去請專業的鞋匠緔。
據老人說,解放前,在魯西南地區,曾經有專事緔鞋的手藝人。緔鞋工具有錐針、線繩、剪子、鉗子、鞋楦、枷板和拍板等,其中,錐針尖的小缺口壹般都是自己制做,用來勾線;線繩有粗棉線或麻線,根據客戶需要選用;鞋楦和拍板用來定鞋型。緔鞋有窩幫、捋線、裹底、縫合、楦鞋、定型等工序,分“出幫鞋”(民間稱為明緔)和“窩幫鞋”(民間稱為暗緔)兩種類型。緔鞋講究的是針腳勻稱,走線圓潤,鞋型周正,美觀合腳。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緔鞋、包括縫制新衣服的緔袖、緔領、緔褲腰等工藝,都由機械設備來代替了,又快又好,使緔這壹人工手藝退出了市場,緔只能成為壹種記憶、壹種生產工藝的技術名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