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秦公耀武什麽意思?有什麽歷史典故

秦公耀武什麽意思?有什麽歷史典故

秦公耀武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00年前後,秦國對周邊諸國以武力予以征服的過程。

秦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盛,秦國壹支獨強的年代開始了。對關東諸國及西戎的征伐非常隨心所欲——只要有必要。公元前311年,秦軍攻楚召陵,楚兵敗,秦軍占領召陵(河南郾城東)。公元前310年,秦進攻義渠、丹犁(川西南的壹個部族),平定少數民族的叛亂。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秦武王欲“車通三川(三川郡,河、洛、伊三水流域在河南洛陽壹帶地區),窺周室”,向中原發展,派左丞相甘茂去魏相約攻韓宜陽。魏從約,武王至息壤(秦邑)迎接甘茂。甘茂以宜陽是大縣,頗有實力,路途又艱險遙遠,難於攻取,勸武王勿攻。武王不聽,與之定下息壤之約,約其決不中途退兵;令甘茂與庶長封率軍攻打。至前307年,歷經五個月不能攻破,武王召甘茂打算退兵。甘茂提出息壤之約,說服秦武王盡起大軍增援。甘茂指揮秦軍終於擊敗韓軍,斬首6萬,攻占宜陽。接著,秦軍渡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駐守。韓國被迫派丞相公仲奢入秦求和。此戰,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占中原重鎮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取得壹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公元前306年,秦國歷史上又壹位有為的政治家秦昭王即位。秦昭王整頓內政後,遂把重點轉到軍事上來。公元前303年(秦昭王四年)秦攻韓,取武遂(山西垣曲東南);同年攻魏,取蒲阪(山西永濟西)、晉陽(山西永濟南)、封陵(山西永濟西南)。公元前301年,秦攻韓,取韓穰(河南鄧縣),圍攻楚新城(河南襄城)。並於公元前300年,占領新城,殺楚將景缺,斬首三千。

公元前299年,秦軍攻楚,占領八城,秦昭王約楚懷王至武關結盟,懷王求和心切,不聽昭睢等大臣的勸阻,貿然赴會,到武關(陜西商南南)被秦軍劫持到鹹陽。秦昭王要求楚割巫、黔中兩地給秦,懷王提出先立盟,後割地,秦王不允,懷王亦不肯先割地後立盟。秦遂將懷王扣留在秦。次年,楚國將在齊為人質的太子橫接回即位,即頃襄王。秦昭王見楚又立新王,要挾割地之計未成,乃發兵攻楚,戰於析(河南內鄉西北),大敗楚軍,斬首5萬級,取十余城。此戰稱析之戰。

秦昭王加快了兼並六國戰爭的步伐,乘齊、魏相持之際,首先加兵地處中原要沖的韓、魏之地。前295年,秦軍攻魏,占襄城(河南襄城);前294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壹舉攻占新城(河南伊川西南)。前293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迎擊秦軍。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秦軍在數量上只有韓、魏聯軍的壹半。聯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制聯軍主力韓軍,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壹舉將其殲滅,殺其主將犀武。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韓將公孫喜。此戰,白起抓住聯軍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這壹戰機,***殲滅韓、魏聯軍24萬,攻占伊闕等5城,是先秦戰史中壹次較大規模的,且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此後秦軍乘魏、韓無力反擊之機,在兩年內又占領了魏國垣(山西垣曲東南)、軹(河南濟源東南)和韓國的鄧(河南孟縣西)、宛(河南南陽)等地。到前290年,韓被迫割武遂(山西垣曲東南)地二百裏;魏被迫割河東(山西西南部黃河以東地區)地四百裏給秦國,秦國勢力更加強大。而且,鄧、宛為冶金中心,秦國因而加速了武器的更新。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擢升國尉,開始了其輝煌的軍事歷程,壹年後更成為秦軍的最高統帥大良造。秦國也因此戰的勝利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之戰奠定了白起在秦軍中的軍事地位。

公元前289年,秦昭王派大良造白起率軍攻魏占領魏地61城。

公元前288年,秦攻趙,占領梗陽(山西清徐縣)。

公元前287年,秦攻魏。攻魏之新垣(河南濟源西)、曲陽(濟源附近)。

公元前286年,秦攻魏。秦司馬錯攻魏占領河內(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魏獻安邑與秦講和。秦盡逐安邑之民。

公元前286年,秦攻韓。敗之於夏山。

公元前285年,秦攻齊。秦將蒙武率軍越韓、魏兩國過境攻齊,齊軍敗,蒙武揮軍連續攻占齊邑九城,分九縣治之。

公元前283年,秦攻魏都,燕趙救魏。秦軍出武關首先攻下魏邑安城,進軍大梁(河南開封)企圖壹舉滅魏。燕趙聯合救魏,秦軍退走。

公元前282年,秦攻趙,占領藺(山西離石西)、祁(山西祁縣東南)

公元前281,秦攻趙,占領石城(山西離石)。

公元前280年,秦大良造白起率軍攻趙,占領光狼城(山西高平西)

公元前280年,秦楚黔中之戰。這是秦軍進攻楚國黔中郡(今湖南、湖北西部、貴州東北部)的作戰。秦昭襄王自白起領軍作戰,嚴重削弱韓、魏軍事力量後,開始謀取向西南方向進攻。決定由西向東經巴、蜀對楚實行戰略迂回,直搗楚國腹地黔中。三十五年,秦昭王令大將軍司馬錯率大軍由隴西(今甘肅臨洮)進入今四川,增補巴、蜀軍10萬;然後乘坐大臉船萬艘,載米600萬斛,從巴的涪水(嘉陵江支流,處四川中部)南下,進攻楚國。秦軍戰勝重重困難,翻越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終於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國後方。當時,楚軍主力集結西北部秦、楚邊境前線,後方空虛。遭司馬錯突然進攻,楚軍猝不及防,損尖大片土地。秦軍攻占楚國商於(貴州北部烏江附近),設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漢水以北地區給秦。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壹次戰略迂回戰例。秦完成了對楚的戰略迂回。

公元前279年(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王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楚國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又有壹部兵力隨莊蹻遠征入滇,守備薄弱,且剛丟了黔中郡,士氣低落。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采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率軍沿漢水東下,首先攻取漢水中段要地鄧(今湖北襄樊北),推進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別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則郢危。楚為護衛都城,急調主力防守鄢。秦軍強攻未能奏效,遂改為水攻。在鄢城四百裏處築堰攔水,蓄到壹定高度,決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沒了鄢城,軍民死傷數十萬,到處漂浮屍體。秦軍遂占鄢城。殲滅鄢城楚軍後,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今沮水,長江支流),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地區;治巫,今四川巫山縣北)的聯系。然後沿長江東下,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廟,直逼郢都。楚頃襄王匆匆東逃,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才停止。竟陵以西、以北廣大地區皆為秦有。秦在郢地設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區,治郢),委任官吏治理。此戰,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采取掏心戰術,連續進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白起在攻打鄢時采取的決水攻城的戰術,是戰爭史上的壹個創舉。此戰的勝利,進壹步打擊和消弱了楚目的實力,從此,楚國更加衰弱。此戰的勝利也為秦軍集中兵力,東攻三晉,循序漸進地實施兼並天下的戰略計劃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