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囫圇:整個兒的,完整的。吞:咽下去。把整個棗吞咽下去。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
出 處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壹似渾圇吞個棗。”
又作“鶻侖吞棗”,見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許順之書之三》:“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用 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示 例(1)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壹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2) 壹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編輯本段]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編輯本段]歇後語
囫圇吞棗——不知味。
[編輯本段]典 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壹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壹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壹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壹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壹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妳真是囫圇吞卻壹個棗也。"遂絕倒。
——《湛淵靜語》
白王廷(1248-?),字廷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詩文和書法,官至儒學副提舉,晚年歸老棲霞,自號"棲霞山人"。門前有泉水流過,因此把居室取名為"湛淵",並且以此自號。著有《湛淵靜語》、《湛淵集》。《湛淵靜語》今存2卷,是壹本雜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