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皂莢簡介

皂莢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拉丁學名5英文名6皂莢別名7來源8原植物形態9產地10采收與初加工11生藥學性狀6543 8+02歸經13功效與主治14使用禁忌15化學成分16藥典標準1616.4鑒別16.5皂莢飲片16.5.1炮制16.5.2鑒別16.5.3性味與歸經16.5.4功能與主治65438+ 16.5.6貯藏16.6來源65438

2英文參考皂角刺[朗道漢英詞典]

皂角刺[湘雅醫學詞典]

3皂莢概述

皂莢是中藥的名稱,作為《本草補編》出版。這是皂莢的幹刺。豆科的[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記載了該中藥的藥典標準。

4拉丁名稱皂角刺(La)(中藥術語(2004))

5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中醫術語(2004))

6皂莢別名天鼎、皂針、皂莢。

天鼎、皂莢、皂莢、皂莢針、皂莢針[2]。

皂莢。,壹種豆科植物[2]。

皂莢。是豆科植物皂莢的幹燥刺[1]。

皂莢。是豆科植物皂莢的壹種刺。

原始植株形式的落葉喬木,多刺圓柱體,通常分枝。羽狀復葉6 ~ 16小葉簇生,卵圓形至長圓形,長3 ~ 8厘米,寬1 ~ 2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總狀花序腋生頂生,有混合花;花萼4裂;花瓣4,淺黃;雄蕊6 ~ 8枚;沿著縫有毛的子房。豆莢扁而長,12 ~ 35厘米長,2 ~ 4厘米寬,紫褐色,有時被白色蠟粉覆蓋。花期5月,結果期65438+10月。

生在路邊,溝裏,房子裏。

9產地皂莢主要產於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江蘇、湖北等地[2]。

皂莢主要產於河南、江蘇、湖北和廣西。

10采收和初加工可以用刀或切片切刺,壹年四季曬幹。

11生藥學完整的刺常分支,有時細分為小枝,刺尖,基部扁圓,全長約10cm或更長,直徑0.8 ~ 1.2 cm。表面呈紫褐色或紅褐色。質輕,質地堅硬,切面呈黃白色,果肉疏松,呈褐色,無臭,味淡。

12皂莢性味辛溫;入肝、肺、胃經[2]。

功效與主治13皂莢具有消腫、解毒、排膿、殺蟲的功效,用於癰或化膿性潰瘍初起;疥瘡和麻風病的外部治療。

皂莢具有祛風活血、消腫透膿、殺蟲的功效[2]。

治癰腫毒,急性扁桃體炎,產後缺乳,胎衣不下,麻風病:煎服,6-9g [2]。

用醋煮嫩刺,取汁敷癬瘡[2]。

14禁忌癥孕婦不宜服用皂莢[2]。

15皂莢中含有黃酮類、酚類和皂苷類成分[2]。

皂角刺含有皂角苷BG(gleditsiaaaponin BG)、棕櫚酸、硬脂酸、油酸、次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烷等。

16皂莢的藥典標準為16.1。

皂角刺

皂角刺

16.2來源本品為皂莢的幹燥刺。豆科的。它可以全年收獲和幹燥,或者新鮮時切片和幹燥。

16.3特征本品為主刺和帶1 ~ 2枝的刺。主刺長,圓錐形,長3 ~ 15 cm或更長,直徑0.3 ~ LCM枝刺長1 ~ 6厘米,刺尖鋒利。臉是紫褐色或褐色。重量輕,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0.1 ~ 0.3厘米,常有尖刺;木質部黃白色,髓疏松,紅褐色;易碎易斷。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16.4鑒別(1)本品橫切面:1排表皮細胞,被角質層覆蓋,有時可見單細胞非腺毛。皮層由2 ~ 3排薄壁細胞組成,其中壹些含有棕紅色物質。中柱鞘的纖維束呈環狀間斷排列,纖維束周圍的部分細胞含有草酸鈣方晶,偶見簇晶。薄壁纖維束旁常有單個或2 ~ 3個石細胞相遇。韌皮部狹窄。形成壹層,形成壹個環。木質部連成環狀,線寬1 ~ 2行細胞。髓寬,薄壁細胞含少量澱粉粒。

(2)取本品粉末65438±0g,加入65438±00ml甲醇,超聲30分鐘,過濾,蒸發濾液,加入65438±00ml水溶解殘渣,加入65438±00ml乙酸乙酯搖勻萃取,取乙酸乙酯溶液,蒸幹,加入65438±0ml甲醇溶解殘渣,備用。另外,取皂莢65438±0g作為對照藥材,用同樣方法制備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5~10μl供試品溶液和5μl對照藥材溶液,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濃氨水試液(9: 1: 0.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幹燥,置紫外燈(365nm)下。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6.5皂莢片16.5.1進行去雜處理;不切片的略泡,濕潤,切成厚片,晾幹。

16.5.2相同藥材的鑒別。

16.5.3性味與辛溫歸經。入肝、胃經。

16.5.4功能與主治:消腫、解毒、排膿、殺蟲。用於初次發作的癰或膿腫,無潰瘍形成;疥瘡和麻風病的外部治療。

16.5.5用法用量3 ~ 10g。取適量外敷,取汁用醋蒸後敷患處。

16.5.6儲存在幹燥的地方。

16.6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