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的筆畫筆順是:豎、橫折、橫、橫、撇、橫、橫、豎、橫。
星(拼音:xīng)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星本指夜晚天空中有光亮的小星體,後也指單獨的星體。古代所說的星,包括現代所說的恒星、行星、流星、彗星等等。
星星在夜空中是微小的點,所以星字又指微小的東西,如:汗星、吐沫星。星又引申為在某壹領域有特別貢獻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歌星、影星、明星。也作姓氏。?
星的本義就是天體星星,是宇宙中的能發光或者反射光的天體。例如《詩經·大雅·雲漢》中就記載著:瞻卬昊天,有嘒其星。是說仰望天空,星星燦然。
古人對於星體的認識很久遠,《尚書·堯典》中就記錄了:歷象日月星辰,即屢次觀測日月星辰。在很多書籍中都有二十八星宿的記錄,對於星體的認識還表現在對星體的命名上,足見星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不是壹種簡單的現象,它什麽時候出現,出現在什麽方位,等等。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桑經切。《正韻》先青切。並音腥。《說文》:萬物之精,上為列星。從晶生聲。壹曰象形。從口。古口復註中,故與日同。《釋名》: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傳:星,四方中星。
又《洪範》:五紀,四曰星辰。傳:二十八宿叠見,以敘節氣。又: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傳:星,民象,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史記·天官書》:星者,金之散氣。註:五星五行之精,眾星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行,各有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