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筆順為豎、橫折鉤、橫、豎、橫折、橫。
同(拼音:tóng、tòng)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壹般認為由壹種四人擡東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協調行動。同的本義指合力、會合,引申為“相同、壹樣”,又由此引申出“壹起、***同”。
當“同”表示引進動作的對象,或指引進比較的事物時,虛化作介詞。同又表示和的意思,作連詞用。以上義讀tóng。“同”又讀tòng,用於“胡同”壹詞,胡同指小巷子。“衕”是“胡同”的“同”的異體字。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同;部外筆畫:三(tóng)《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並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也。《廣韻》輩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同方百裏。疏:謂之為同者,取象震雷百裏所聞同,故名百裏為同也。又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又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為壹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又《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又《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又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