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則用文言文

則用文言文

1. 則在古文中的含義

則 《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

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

會意字,本義為定出差等而區劃物體(分畫),以刀、貝示意。虛詞與本義無關,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

“則”可用作連詞、副詞和語氣詞。先秦已有用例,後壹直沿用在文言中。

壹、連詞 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與句,表示順承或轉折關系。 1.表示並列關系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壹個分句裏,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

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師說》) 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2.表示順承關系 ⑴所連接的後壹部分是對前壹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按:“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功績的國家,都是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接的前壹部分表原因,後壹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系。

可譯為“就”“便”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夫夷以近 ,則遊者眾;險以遠 ,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⑶表示所連接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

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範仲淹·嶽陽樓記》) 3.表示轉折關系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壹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壹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壹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按:B.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詞組)構成的復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按:(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設關系。

有的用在前壹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麽”“就”。 例: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⑵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按:⑴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助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的禍害,國家常會因此滅亡。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嶽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⑴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僅限於某種範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三、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壹起構成“何則”,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壹·第二十二章》) 四、名詞: (會意。

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

本義:準則,法則) 同本義〖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

——《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

——《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

——《周禮·太史》。註:“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

——《管子·形勢》 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

——《漢書·敘傳下》。顏師古註引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裏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裏為壹則,為子男封邑 標準權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

——《史記》 榜樣〖example〗。如:以身作則 五、動詞: 劃分等級〖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

——《書·禹貢》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則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

——《紅樓夢》。

2. 古文“則”的用法

則 zé

名詞

1.模範:以身作~。

2.效法:~先烈之言行。

3.表示因果關系,就,便:聞過~喜。

4.表示轉折,卻:今~不然。

5.表示肯定判斷,乃,是:此~余之罪也。

6.與“做”相近(中國宋、元、明代小說、戲劇裏常用):~甚(做什麽)。

7.(會意。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本義:準則,法則)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 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周禮·太史》。註:“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形勢》

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8.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顏師古註引 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9.古指三百平方裏以下的采邑 王莽時以土方五十裏為壹則,為子男封邑

10.標準權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史記>

11.榜樣 如:以身作則

動詞

1. 劃分等級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2. 仿效,效法。如:則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連詞

1. 正相反 [則無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則又望其真。——清· 林覺民《與妻書》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則不然;則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對照 則恥師焉。——唐· 韓愈《師說》

4. 又如:今則不然

5. 表示平列關系 則桃李冬實。——宋· 沈括《夢溪筆談》

則桃李夏榮。

6. 表示假設,相當於“若”、“如果”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高祖本紀》

7. 雖然,表示讓步關系元帥此計好則好,則怕瞞不過諸葛孔明。——《隔江鬥智》

副詞

1. 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 非死,則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則明月斜掛。——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則綠草如茵。

則人物必有概範。——蔡元培《圖畫》

2. 表示前後兩事時間相距很近,有因果、條件關系,相當於“即”、“便”則難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則易者亦難矣。

則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獄中雜記》

3. 表示在發現某事時早已如此,或即將如此,相當於“就”、“將”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訂盟。歃血,是古代訂盟的儀式,取牲血盛於盤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華屋,漂亮的堂宇,指朝會或議事的地方。)——《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4. 表示範圍,相當於“僅”、“只”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

5. 又如: 則除(唯有, 只有); 則索(只好; 須得); 則情(只好管); 則故(只管,只顧)

6. 對已然或發生的事強調。可譯為“都”、“已經”、“原來”客則鼾睡。——明· 魏禧《大鐵椎傳》

則學校大備。——蔡元培《圖畫》

7. 表示讓步,可譯為“倒”、“倒是” 則名微而眾寡。——《三國誌·諸葛亮傳》

量詞

1. 多用於文章或藝術品,相當於“章”、“條”。

常用詞組

1. 則則 zézé

贊嘆的聲音。今作嘖嘖

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清· 袁枚《祭妹文》

2. 則個 zégè

早期白話句末語助詞,有“便了”之意

全望舅舅看覷則個。——《水滸傳》

3. 則例 zélì

依據法令或成案作為定例

此事無須再商,請照則例裁處

4. 則甚 zéshèn做什麽

3. 文言文中的則什麽意思

則(壹)連詞.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麽”“就”“便”.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3、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壹個分句裏,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壹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壹分句,譯為"雖然""倒是".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②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三)名詞.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①《論語》六則.2、準則,法則.①以身作則.。

4. 古文壹則懸梁刺股急

發 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釋 義形容刻苦學習.出 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壹》:“(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用 法聯合式;作定語;形容刻苦學習 近義詞 懸頭刺股 示 例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典 故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漢朝人孫敬,字文寶,非常好學,從早到晚地讀書.有時疲倦了,想睡覺,就用壹根繩子系住頭發,另壹頭拴在房梁上拉直.這時候如果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拉醒.“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壹》,戰國時期,蘇秦讀書欲睡,就拿錐子紮大腿,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的事.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壹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5. 初壹論語十則,用宋文壹的文言文字典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壹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妳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壹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誌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後落葉的.” 子貢問到:“有沒有壹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我是壹個子大的選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