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讀完那多的《荒墟歸人》有什麽感想?

讀完那多的《荒墟歸人》有什麽感想?

讀完那多的《荒墟歸人》,簡單說壹點感想。

故事開篇,那多來到因三峽工程被淹沒的廢城,在水下跟隨神秘人得遇奇觀,然而上岸後故事來到第二章,這個神秘人突然從所有人的記憶裏消失了,只留下壹抹淺淺的影子。故事裏的那多抓著這壹抹影子,壹點點找出了這個根本沒有來過水下舊城的神秘人。故事由此逐漸展開。那多不愧是大師,緊接著拋出疑問:妳有沒有過雙重記憶?明明第壹次到過的地方,可妳卻覺得來過;明明記得某個名人死去,可他卻好好活著;明明記得小時候學過的某個字,如今卻從字典裏消失……

這些群體性的困惑,在《荒墟歸人》裏給出了壹種解答。合理,龐大,是能夠自圓其說的豐沛的想象力。

腰封文案不是太貼合,個人認為《荒墟歸人》並不燒腦,故事懸念很足,節奏也快,根本沒有閑暇空隙讓讀者去主動“燒腦”。只是因為那多的想象力太豐富太繁盛,涉及到的知識體系龐大復雜,有壹種“離讀者很遙遠的高深的知識點太多了”的感覺,所以比較需要用到腦子去思考,去理解。

看完《荒墟歸人》,我也在想,會不會這真的是真的,甚至因此得到了壹些安慰。因為它的主題是關於靈魂的歸處。腰封上寫“每個人都有來處,每種關系都後會有期”。如果靈魂真有所歸,也就不用懼怕死亡了。

故事以“廢墟”為切入口,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廢墟:因三峽工程被埋入水中的舊城;而後延伸到壹些在逐漸日落將成“廢墟”的行業,比如紙媒;再上升到了網絡世界中的廢墟,死去的首頁,倒閉的網站,下線的遊戲,壹切有過情感印痕的虛擬世界;接著轉到了人類的本質:每壹個人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淡忘的少年的歡喜,童年的夢想,烙印上那些狂喜那些痛苦的靈魂,最後都成了廢墟。荒蕪的廢墟貫穿始終,那麽“歸人”又是何意?這既與那多的文藝氣質相匹配,又與故事想表達的核心思考相契合,真的就是前文說過的,人有歸處,後會有期。

我們處在這樣壹個時代,過去的東西不斷被推翻,被覆蓋,新生事物飛快到來。從來沒有任何壹個別的地方像中國這樣有這麽多的廢墟。這是中國速度背後的東西,從前的壹切被急速的淘汰和覆蓋,人們看到的什麽都是新的。舊的東西被排除在視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