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大學者李湘讀《春秋》,被其叔誤將“出”字為“入”。每天讀壹卷,壹個小官在旁邊等著,經常壹臉不高興。李想奇怪地問他:“妳經常看這本書!”回答:“是”。“為什麽妳聽到我讀這個的時候壹臉沮喪?”小吏鞠了壹躬,說道:“從前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的時候,把‘葛’字念成‘綽’。現在聽妳把‘個’字念成‘若’,才知道以前沒念對。”李湘壹聽,說,“沒有..我沒有老師教我閱讀。我根據書上的筆記閱讀。壹定是我錯了,不是妳。“查了壹下,發現書上的標註真的錯了。執事做了壹個委婉曲折的解釋。李湘很慚愧,拜小官為師,稱“壹字師”。
故事2
高適,字大富,德州郭(今河北景縣)人,唐代傑出詩人。他早年長期呆在邊疆,熟悉了軍旅生活,寫了許多邊塞詩。他的詩大多意境蒼勁,意境蒼涼,偶有清麗俊朗的詩句。有壹天,高適去外地考察,路過杭州青峰,賞月賞景,在僧房寫了壹首詩:“覺嶺秋風自涼,鶴翻濕衣;前村壹江落月,僧在翠微角竹樓。”寫完之後,他就上路了。過錢塘江時,正值月落。當我們仔細觀察河潮時,發現當月亮落下時,河潮隨風後退,河面只有壹半。他認為自己用“壹江之水”來形容月夜的河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他視察回來後,就去和尚的房間改詩。但是,壹踏進門,就看到這首詩已經被改正了。高適不解,問是誰改的。和尚告訴他,他去後不久,壹個官員路過,偶然看到了這首詩,但他感嘆詩中的“壹”字不如“半”字準確,沒等作者回來討論就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老師!”後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改詩的官員是著名大文學家羅。
故事3
楊萬裏,生於吉水(今江西),南宋詩人。楊萬裏的詩與尤茂、範成大、陸遊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擅“楊承齋體”,不堆砌典故,構思新穎,語言質樸自然,自成風格,《翟成集》代代相傳。傳說有壹天,楊萬裏在博物館裏和人聊天。他在講晉代的時候,講了壹個叫余寶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是怎麽。旁邊壹個小官員插話說:“是幹寶,不是余寶。”楊萬裏覺得很奇怪,問他:“妳怎麽認識幹保的?”小吏找到韻書,交給楊萬裏。果然,韻書“甘”字下,明確寫著“晉有甘保”。楊萬裏見了歡喜,感激地對小官說:“妳真是我的老師!”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誤讀壹個字,被別人糾正的例子;下面的例子都是用詞不當,被別人改進的。
故事4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在浙江桐廬當太守時,仰慕東漢隱士嚴子陵,特地在桐廬宜春河邊為他建了壹座祠堂,並寫了壹首詩,贊美嚴子陵:“雲青水闊,君子之德長。”文章寫好後,範仲淹拿給他的朋友李泰伯看。李泰伯看後說:“‘雲山’和‘姜水’這兩個字,內容瑰麗;從技術上來說,很有氣勢,但是用下面壹個‘德’字聯系起來,似乎有些別扭。換個‘風’字怎麽樣?”範仲淹聽了這話,又低聲背誦了壹遍詩:“雲山蒼蒼,江海茫茫,君子之風,山高水長。”果然味道很不壹樣。風有“風行萬裏”、“風永恒”之意,所以更能體現對嚴子陵崇敬之意。範仲淹連忙稱贊李泰伯是“字師”,並賞給他1200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