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2、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壹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
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壹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3、董槐
董槐(?—1262)宋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嘉熙間歷提點湖北刑獄、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變,救濟南來江北流民,甚著政績,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任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和西南少數民族,與交趾建立友好貿易關系。
寶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整頓綱記為急務,為改革舊制,報效國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得罪了許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眾。次年罷相,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潯。
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隱居富陽北郊陽波湖董家弄。其子董麗,為宋駙馬,在元亂中盡節。今其後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陽北部山區。部分定居江蘇丹陽。
4、董誥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壹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臺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
在和珅當權時代,他與王傑獨不與其茍合。嘉慶帝鏟除和珅時他也發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壹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裏,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裏稱道。終年七十九歲。
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雲: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5、董氏
董氏,南唐婦人,擅畫,“所學出王齊翰,工道釋人物”。(《宣和畫譜》),當時官宦縉紳家的婦女,都往往求她“寫照”(畫肖像)。有人還寫詩贊譽道:“林下才華雖可尚,筆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閨裏,能以丹青寫外邊”。
宋徽宗禦府藏有她畫的《六隱圖》。南宋鄧椿看到過這幅畫,他在《畫繼》中談到這幅畫說“今藏山陰王:產才監簿家,乃畫範蠡至張誌和等六人,乘舟而隱居者,山水樹石人物如豆許,亦甚可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