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壹些值得關註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壹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範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壹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壹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壹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壹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誌。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壹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裏,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壹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壹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壹聲,在人參壹詞中讀shen的第壹聲,在參差不齊壹詞中讀cen的第壹聲,***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壹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範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壹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壹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範壹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壹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壹樣,壹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臺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壹,或如何統壹,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壹堂,***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註音。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壹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壹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註。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壹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準,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裏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
壹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印刷字體的壹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也叫仿宋體,仿宋字。這要牽涉到另壹個字體——宋體。宋體的特點是什麽?橫平而豎直,橫筆細而豎筆很粗,還有每壹筆的端點也較粗,這些不是用毛筆的手寫體的特點。
宋體為什麽有這些特點?當然是因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榮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說用長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紋路,制版壹般都是橫向,這樣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壹致,比較結實;而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因此字體的豎向線條較粗,橫向較細。橫向線條即使比較結實,在端點也容易磨損,因此端點也較粗。橫平豎直,當然為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壹個非常費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現手寫體的那些特點,則刻字必然比橫平豎直要大得多,這點大家做個簡單的實驗就知道,windows的記事本中輸入或粘貼壹段漢字,分別把字體設置為宋體9號和楷體9號,看看哪個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於木板的紋路,要雕刻變化多端的曲線難度也會更大。而且每張木板只能印刷兩頁,壹本書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費事費力,木板也會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會太大。而要在這麽小的反刻字上表現出手寫體那些變化多端,圓潤細膩的特點難度大家可想而知,橫平豎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由上可以看出,宋體的這些特點無壹不是因印刷而產生,適應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筆的手寫體是大不相同。後來人們又模仿宋體字的結構、筆意,改成筆畫粗細壹致、秀麗狹長的印刷字體,這就是仿宋體。 幼圓體簡稱幼圓,是圓體的變體。由於圓體是黑體的變體,所以幼圓體也源自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