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是鐸,拼音為duó。
鐸,部外筆畫為5,總筆畫為10,字義是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鈴~。
鐸是壹種中國古代銅制打擊樂器。多用於軍旅。其形制略近於甬鐘,但比鐘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制與木制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
擴展資料
與“鐸”字有關的詞語有:
1、懸鞀建鐸:指聽取臣民意見。
典故:大禹統治時期,他在住地附近設置鐘、鼓、磬、鐸、鞀五種樂器,並規定四方的賢人如何使用:傳道的人擊鼓,諭義的就敲鐘,告事的就振鐸,講憂慮的就敲磬,有冤獄的就搖鞀。於是大禹就憑聽這五種聲音而處理。
2、都鐸王朝:英國歷史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壹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3、毀鐘為鐸:將鐘改鑄為鈴。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愚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