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為什麽叫風箏?-妳知道嗎?
風箏,又名風琴、紙鳶、風箏、紙鳶,閩南語叫風吹。古代叫“風箏”,北方叫“風箏”。風箏是壹種比空氣重,借助風力可以在空中漂浮的產品。晚唐時,人們在紙鳶上加上哨子,發出類似箏、琴的聲音,故稱“風箏”或“風琴”。現代風箏統稱為風箏,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風箏。起源與分類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的風箏歷史悠久。最早的風箏是由木頭而不是紙制成的。傳說第壹只風箏是“魯班”做的,叫“木風箏”。《朱功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帶去見宋城”。《呂春秋·愛情類》中記載“輸如高梯,欲攻宋。墨子聽說了,就去找魯,日夜纏著腳。至於郢十天十夜,對景王說:‘我是北方君子。聽說大王要攻打宋朝。“妳相信嗎,”說明魯班造的是“高梯”,而不是木風箏[1]。《韓非子》中記載的木風箏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墨子翟墨。翟墨(公元前478-392),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諸事不順,外儲論》記載,翟墨曾經“用三年時間,用壹只木風箏飛上了天”。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作木鳶,三年成名,壹日敗也”[2]。這意味著墨子花了三年時間研究試制,用木板做了壹只木鳥,放生並使它成功飛行,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墨子制作的“木鳶”(或稱“木鳶”)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康熙字典》定義的木風箏的發明者也是“翟墨”[3]。《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的“木鵲”比墨子的“木鳶”更精美:“公敗者伐竹木,以為是鵲,得誌後飛,不三日矣”[4]。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紙做的風箏開始出現,稱為“紙風箏”。據說漢朝的將軍韓信用風箏來做測量。梁武帝用風箏來傳遞信息,但是失敗了。南北朝時,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沒有死。唐朝張丕被圍時,用風箏發求救信息。書中有“三天不懂,近名人吃開心”的話,取得了成功。自唐代以來,風箏逐漸成為玩具。到了晚唐,風箏已經用絲條或竹笛制作,風吹起來,故名“風箏”[5]。也有人說“風箏”這個名字起源於五代,始於葉莉用紙糊壹只風箏,並在上面安裝壹只竹笛[出處請求]。中國傳統風箏壹般分為硬翼、軟翼、板、弦、立體(圓柱形)等類別。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風箏。山東濰坊是中國最大的風箏制作地,被稱為世界風箏都,每年都舉辦風箏會。2005年,還有壹個風箏冠軍賽。2見韓非子《左傳十壹》3見《康熙字典》對“風箏”壹詞的定義4見《墨子》卷十三《呂文二十壹》5(唐)高澄《物本原》:“紙風箏可制,可掛燈,以竹為弦,故稱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