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幫助確定正確的停頓。
如:其壹犬坐於前。(《狼》)其正確的停頓為:其壹/犬坐/於前。
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則會這樣停頓:其壹犬/坐於前,其原因是把“犬”誤認為是主語,這明顯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頓。
再如:可以壹戰。(《曹劌論戰》)其正確的停頓是:可/以壹戰。而有人常劃成:可以/壹戰。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現代漢語中的“可以”壹詞,古漢語中“可以”實際是“可”與“以”兩個詞,它們可譯為:可以憑借。
其次:掌握壹些古文化知識,分析句子結構及其成分,也可幫助確定正確的停頓。以下幾種情形需要停頓:
(1)主語與謂語之間可停頓。
如:吾/視其轍亂。(《曹劌論戰》)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2)動賓之間可停頓。
如: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遊》)
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嶽陽樓記》)
(3)句中轉折連詞之前可停頓。
如: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人不知/而不慍。(《論語》)
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賓短語之前可停頓。
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5)在表示議論、推斷、反問、結果等語氣的句子裏,若前面有:“夫、蓋、其、故”等詞語領起時,在這些語氣詞後可停頓。
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嶽陽樓記》)
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蓋/追先帝之殊遇。(《出師表》)
故/君子有不戰。(《曹劌論戰》)
(6)提前狀語之後可停頓。
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今/南方已定。(《出師表》)
今/齊地/方千裏。(《鄒忌諷齊王納諫》)
(7)古人有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以及文體名稱等後面可停頓。
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陋室銘》)
陋室/銘。愛蓮/說。出師/表。(銘、說、表均為古代文體)
再次:古詩詞曲中朗讀節奏的劃分壹般規律。
在詩詞曲中朗讀節奏,可從音節或意義來劃分。
按音節劃分的話,古詩中四言詩的節奏以“22”為主,五言詩的節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詩則以“2221”“2212”居多,四言詩每句為兩個節拍,五言詩每句大多三個節拍,七言詩每句則多為四個節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遊山西村》)
按意義劃分的話,古詩中五言詩的節奏則大多數為每句兩個節拍,而七言詩則多為三個節拍。同樣是上述兩個例句,就會這樣劃分: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遊山西村》)
2. 求《鞋匠的兒子》的課件、課文朗讀《鞋匠的兒子》的教學設計與思考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壹冊壹篇課文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26333,是壹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壹詳壹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讓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們的面前。
第壹個事例抓住壹個特定的場面,寫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卑微,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持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以精彩的演講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第二個事例寫了林肯就任總統後不久南方發動分裂戰爭,林肯號召人民結束分裂,維護國家統壹。
兩個事例聯系緊密,正是這位總統充滿愛心,提倡平等,具有偉大的人格魅力,才會領導人民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的統壹。因此第壹個事例較為側重,如何通過感悟林肯的演講辭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
如何以林肯演講前後,參議員對他態度的變化反襯出林肯高大的人物形象則是難點。根據課後思考題:林肯演講前後,參議員對他的態度有什麽變化?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變化?我在設計時就抓住了壹明壹暗兩條線索展開教學。
以參議員心態變化作為切入點,以此為輔線,全面鋪開,展開教學,然後抓住林肯說的三段話為主線,重點理解,逐步提升,讓學生體會出林肯的偉大人格魅力。雖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
壹.借助輔線,反襯人物。我從課題著手,初步感知林肯生平後,在教學第壹個事例時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思考林肯在演講前,演講中,演講後參議員對他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戲劇性的變化呢?從而導出由“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贊嘆”這壹心態變化的線索,然後置疑,林肯在演講中究竟說了什麽,具有這樣神奇的魔力,壹下子扭轉了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激起學生探究人物的興趣。
在感悟第壹處演講辭後讓學生揣摩參議員的內心,林肯普普通通的話語耐人尋味,每壹字每壹句都深深地敲擊在每個參議員的心上,此時他們會感到——內疚不安,此時他們會感到——羞愧難當,此時他們會感到——無地自容,此時他們會感到——自慚形穢,感受靜默之中的張力,從第壹層面上使林肯寬容大度,富有愛心,充滿智慧,謙遜樸實,提倡平等的人物形象逐步清晰起來,不再顯得單薄。接著,通過體會第二第三處演講如何感動了參議員,感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話語,從第二層面使林肯的人物形象高大起來豐厚起來。
最後再通過三處演講辭的品讀,讓學生在參議員經久不息的贊嘆聲中領悟林肯的演講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不僅僅體現了他語言的魅力,更展現了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第三層面上使林肯的光輝形象在每個人心中樹立起來。
二.把握主線,研讀人物。 課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辭進行研讀感悟是重點,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是關鍵,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在教學第壹處演講辭時設計“為什麽在嘲笑聲中說了這四句話,會使整個參議院陷入靜默呢?妳覺得四句話中最有分量的是哪壹句?最讓參議員笑不出來的是哪壹句呢?”引領學生關註文字背後的東西,緊緊抓住“非常、壹定、永遠、那麽”幾個關鍵詞,尤其是三個“永遠”,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適當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層層遞進地感受林肯的人人平等思想。
在教學二三處演講辭時更是層層深入,由那個願為傲慢的參議員服務推及到每壹個人,體現人與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思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博大胸懷。在教學第四處演講辭時,讓學生對林肯有更實質性的了解,體會他深深地愛著父親,深深地愛著人民,深深地愛著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與人格魅力完美統壹起來。
三.以題為眼,提升人物。教學時始終緊扣“鞋匠的兒子”感悟課文,突現林肯的演講魅力及人格魅力。
壹位傲慢的參議員的羞辱正是拋出了壹個話題,對“鞋匠的兒子”的蔑視引發出壹番精彩的演講。林肯正是牢牢抓住“鞋匠的兒子”這壹話題,以及對“鞋匠的兒子”的全新理解打動、感化、號召了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提倡平等。
每壹次的演講都使“鞋匠的兒子”這壹形象更加光輝,更加偉大。讀完全文,對課題以“鞋匠的兒子”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此外,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在朗讀中悟情、悟意 、悟境、悟神。通過初讀,初步感知文字表面的大意,通過品讀領悟文中蘊涵的情感。
重點段落層層遞進地反復感情朗讀,深入體會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註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設計上體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讓學生在感受參議員態度變化時圈劃相關。
3. 關於高中語文朗誦的,知道的給點建議謝謝腳 印 汪新華 美國建築設計大師賴特向人們講述他小時候的壹件事。
9歲那年的壹個冬日,他與叔叔到鄰村辦事,途中經過壹塊積雪覆蓋的田地。兩人走過雪地後,叔叔突然把賴特叫住,要他回頭看看他們留在雪地上的腳印。
小賴特發現自己的腳印歪歪扭扭地散布在雪地上,而叔叔的腳印卻如離弦之箭的軌跡,從雪地壹端筆直延伸至另壹端。 “妳先從樹籬邊開始走,不知怎麽就拐到了邊上的牛棚,再折到另壹面的小林子裏,然後又走回到原路。
看見鳥兒,妳就不時地跑上去扔幾團雪。妳瞧自己留下的腳印,亂成壹團,搞不懂妳是要到哪裏。”
叔叔對他說,“我的腳印看上去清清楚楚,沒有壹點彎路,直接通向我們想去的地方。記住,這是個重要的教訓。”
多年以後,賴特在提及這段小事對自己的影響時說:“從那天起,我認識到,絕不能為了壹些瑣事而錯過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要像我叔叔那樣,壹旦定下目標,就要壹直朝著那個方向前進,決不能中途迷失。”
《諷刺與幽默》 (2005年11月25日 第十三版) 感悟:這個故事給我以很大的啟發,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目標,我們每個人都在為其而努力奮鬥,但最重要的壹點是堅持到底和持之以恒,能夠做到不偏離追求目標的路是我個人追求的狀態,也希望在坐的各位能有這種精神! (這可是本人自己壹字壹字打的啊!希望妳能派上用場!不然我會殺了妳!!!開個玩笑 呵呵細節問題嘛 額```走上臺不要緊張盡量自然 就像平時走路壹樣 額``然後讀稿要流暢這就要求要熟悉稿子了 再壹個說話要鎮定 不要結巴 大概就是這些了吧 不懂再問哈~~)。
4. 如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ppt 人教版閱讀水平的提高並非靠壹日之功,文言文閱讀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辦法只有兩條:壹條是積累,壹條是轉化。 先說積累。
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壹篇壹篇地講,學生壹篇壹篇地學。
到了高三下學期總復習的時候,妳問他還記得幾篇的時候,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壹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
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壹就是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幹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麽,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
"這"壹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50首,《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20篇(段)。這些是對每壹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
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妳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
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在這方面不肯花時間,到了考試時再問怎麽辦,就好像揪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壹樣,那真是毫無辦法了。
再說轉化。這裏說的轉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壹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掌握實詞的意義。
雖然《大綱》中只規定需要掌握150個文言實詞,但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掌握文言實詞主要有4個方面: 1.詞的古今異義。
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人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
這是詞義演變。 2.壹詞多義。
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壹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如"發"字,在"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5. 如何學習文言文 最完全版,ppt壹,學習文言實詞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壹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壹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註意以下幾點:1,註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壹些基本詞匯和壹般詞匯中極少壹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麽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麽困難。
但另外有壹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詞義的擴大。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壹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壹部分。
例如“秋”,指由壹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範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壹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
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遊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壹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
如果妳稱呼壹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麽,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妳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
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
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壹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註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
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遊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壹般。而今義則是壹個表示程度的副詞。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註意古代漢語中的壹詞多義現象。和現代漢語壹樣,文言文中也有壹詞多義現象。
如果我們只懂得壹個多義詞的壹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壹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
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義項了。
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壹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
“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壹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4,要註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壹些字往往同其他壹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壹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二,學習文言虛詞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匯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
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
6. 什麽軟件可以朗讀初三的語文課文我告訴妳個好辦法,妳去TTSUU文本轉語音軟件官網下載個TTSUU文本轉語音軟件,輸入語言的任何單詞句子都可以讀,還可以直接把輸入的單詞、句子等轉成MP3文件和LRC同步字幕,這樣就可以放在手機裏播放了,有時間就反復聽和跟讀,很快就記住了。
最重要的是TTSUU文本轉語音軟件可以中英文雙語朗讀,文字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調整和組織,音調、語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實際情況調整,不僅可以讀直接輸入的單詞、句子、文章,還可以打開TXT文本文件、Word文件和PDF文件,包括我在內我的很多朋友都在用這個軟件學習呢。我發個用TTSUU文本轉語音軟件制作的MP3文件妳先聽壹下效果吧。
7. 求文檔: 初二語文古文朗誦《勉學》 顏之推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
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進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賣柑者言》 劉基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
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壹,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幹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
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臯比者,洸洸乎幹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臯之業耶?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
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
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8. 請問怎樣朗讀文言文朗讀,無論對學習白話文還是學習文言文,都是非常重要 的。
朗讀可使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作品的感情, 揣摩作品的藝術形象,把握作品的語言藝術。朗讀又是檢驗壹個 人是否對作品有所理解的壹種方法。
壹篇文章讀得是否正確、流 利,往往可以反映出壹個人的水平,文言文尤其如此。 讀文言文很強調“抑揚頓挫”。
所謂“抑揚”就是指的輕 重、快慢。壹般來說,讀古代的文章要比讀現代的文章慢些,讀 詩歌要比讀散文慢些。
具體的篇章則應根據其內容與感情確定輕 重、快慢。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 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前面兩句 可用中速,讀得平穩壹些;後兩句可用較快的速度以傳達瀑布奔 騰而下的氣勢,同時,“飛”、“直”、“三千”、“銀河”、“九天”等詞要讀得突出壹些。
而像張繼的《楓橋夜泊》:“月 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 客船。”
全詩都要慢讀,才能傳達出壹個遊子深夜不眠的感情; 後兩句尤其要輕壹些,仿佛使人能聽到靜夜的鐘聲。 所謂“頓挫”是指的停頓和轉折。
停頓便是文章的節奏。 散文的節奏是自由的,通過適當的停頓便可顯示出意義來。
如: 《孟子?滕文公上》有壹句話:“且壹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 備。 ”(何況,壹個人身上需要用的東西,各種工匠所制造的物品 都齊全了。)
“且”字應作壹停頓,表示跟上壹句是進層關系; “壹人之身”應作壹停頓,突出這是全句的主語;“百工之所為 備”是全句的謂語,但本身又是壹個主謂結構,應在主語“百工 之所為”後面略停頓壹下。 朗讀成段的文章更應註意停頓和轉 折。
如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中有這麽壹段: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跡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 也。
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 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 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譯文:平坦而路近,遊人就多;艱險而路遠,遊人就少。但 是,世上那些奇妙、雄偉、美麗、怪異的不同於尋常的景象,常常 艱險遙遠的地方,所以不是有誌向的人不能到達那裏。
有了 誌向,又不跟著別人停止前進,然而力量不夠,也不能到達。有 了誌向和力量,又不放松努力,前進到幽深昏暗而辨不清方向 的地方卻沒有物質條件的幫助,也不能到達。
可是,力量能夠 達到而沒有盡力,在別人看來是可譏笑的,在自己方面是應該 悔恨的;盡了力量卻沒有達到目的地,就可以沒有悔恨了,又誰 能譏笑呢? 這段文章中,反復使用“而”字和“然”字,都表示轉折。 第壹次轉折突出了 “誌”,第二次轉折突出了 “力”,第三次轉 折突出了“物”,第四次轉折分析了三者中以“誌”為關鍵。
文 章越轉越深。朗讀時,表達轉折的“而”字和“然”字,都應讀 得重些、長些;“誌”、“力”、“物”等三個字,也應重讀。
風在麥苗上吹拂,柳條籠罩著大堤。 ”按意義應讀為:“近寒 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或讀 為“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但是,按七 言的固定格律,則可讀為:“近寒——食雨——草——萋萋,著 麥——苗風——柳——映堤。”這三種讀法,以第二種讀法較合 理,既照顧了意義又兼顧了格律。
第壹種讀法很拗口,無人采 用;第三種讀法(意義迀就格律),卻可以采用。 讀古文或古詩,今天應按普通話朗讀。
字的正音也要以普通 話語音為準。以前,私塾中流行的“唱讀”,很呆板,不應采 用。
舊詩詞還有壹種“吟誦”的腔調,有時出現於古典戲曲的演 出中或文藝欣賞節目裏。 吟誦的腔調,各地不同,與當地民歌、地方戲的腔調有壹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