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國人千年抒懷不已.喜怒哀樂,借助方塊字,宣泄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抱負,發而為言,著之為文,綿延不絕流淌成為中國的文化長河,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鑄就了巍巍的中華魂魄.
“自太初有字,於是民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因為“壹個方塊字是壹個地”.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符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體系.
漢字這個名稱,得名於漢族和漢朝,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時也是流傳範圍最大的文字之壹.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分歧.新中國成立,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範和簡化,俗稱“簡體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並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並列簡化漢字和繁體字.簡體字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使用,港澳臺等地區仍使用“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