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的筆順筆畫怎麽寫:撇,橫折彎鉤
拓展知識:九,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jiǔ,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確定內部情況;早在甲骨文中“九”就已經被假借作數詞,九是數之大者,所以又引申為多數;同時,由最大的數字代表至陽;又用作時令名,從冬至起每九天為壹“九”。
字源演變:
九,象形字。像人手臂彎節之形,當即“肘”的本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與“又”(抓、掏)混合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確定內部情況。“九”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有左向和右向兩種寫法,後者由於不符合漢人的書寫習慣,到西漢時漸被淘汰。而前者歷經各代,筆畫逐漸平直,最終成為楷書“九”的樣子。
丁山《數名古誼》:“九,本肘字,象臂節形。……臂節可屈可伸,故有糾屈意。”早在甲骨文中“九”就已經被假借作數詞,九是數之大者,所以又引申為多數。《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壹簣。”同時,由最大的數字代表至陽,“九”又指《易》中的陽爻。
《易·乾》:“初九,潛龍勿用。”孔穎達疏:“以其陽爻,故稱九。”“九”又用作時令名,從冬至起每九天為壹“九”。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舉有切。《集韻》《韻會》:己有切,從音久。數也。《說文》:陽之變也。《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列子·天瑞篇》:壹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又算法曰九九。《韓詩外傳》:齊桓公設庭爎待人士,不至。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註:若今九章算法。
又《荊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次日,數及九九八十壹日為寒盡。又《史記·騶衍傳》:中國之外,有赤縣神州者九。又九之為言多也。《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言叛者眾,非實有九國也。宋趙鵬飛曰:會葵丘惟六國,會鹹牡丘皆七國,會淮八國,猶漢紀謂叛者九起也。
又陽九,戹也。左思《吳都賦》:世際陽九。註:陽戹五,隂戹四,合為九。又姓。又復姓。《何氏姓苑》:岱縣人,姓九百,名裏。又秦穆公時九方阜,壹名歅。善相馬,見《列子》。
又隷書防詐譌,凡紀數,九借用玖。陳絳曰:洪容齋五筆,九作久,陽數九為老久義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又《韻會》:渠尤切,音仇。國名。《史記·殷本紀》:九侯。註:音仇。又《集韻》《正韻》:從居尤切,音鳩。聚也。《論語》:九合諸侯。《莊子·天下篇》:禹親操橐耜,以九雜天下之川。註:九,讀糾。糾合錯雜,使川流貫穿註海也。九與鳩糾勼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