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望”日到底是十六還是十七?

“望”日到底是十六還是十七?

七月既望之日是農歷七月十六啊,古代的七月同樣是大月,我們現在的月歷就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只是在上面增加了些古代沒有的節日而已,大月小月的計算是壹樣的。

望日 :

wànɡ rì

天文學上指月亮圓的那壹天的白天,通常指夏歷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

壹、 基本概念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壹“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壹“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壹節氣到明年同壹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壹至明年正月初壹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歷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壹***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壹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歷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歷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於1個太陽年,並且和自然季節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歷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壹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壹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現壹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歷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壹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後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裏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歷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壹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春秋就意味著壹年。《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壹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後來歷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誌中》“”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二、 節氣

a.節氣名稱

古人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周歲太陽年365又1/4日分為立春、雨水、驚蟄等24個節氣。這些節氣先是平分的,平均每個節日是15.22日弱。後代根據太陽移動的速度,有的規定為

14日(如冬至前後),有的規定為16 日多(夏至前後)。24個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壹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套節氣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驚蟄古名“啟蟄”,漢朝避景帝名諱改。24節氣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絕對固定年年壹致的。因為節氣跟著太陽年走,和朔望月沒有關系。上述說的是大致情況

古人最初還把24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余此類推。

節氣的細分和置閏產生過壹些關系。由於1人節氣加上1個中氣的時間大約是30.5天,要大於壹個朔望月,所以每月的節月加中氣要經上月推遲1至2天,推遲到某月就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後來就以這個月份置閏。所以古人說“閏月無中氣”。陽歷每月都有節氣和中氣,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節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節日期。

b.節氣的確立

節氣的確立和天文有關。古人把黃道附近壹周天等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交某節氣,實際上24節氣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24個不同的位置。

《漢書?歷律誌》提到過節氣與星次的關系,如太陽運行星紀初點交大雪,運行星紀中央就交冬至,運行到玄枵初點交小寒,運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歷誌》所提到的星次和節氣對照如下:

1. 星紀: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諏訾:立春驚蟄

4.降婁: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實沈:立夏小滿

7.鶉首:芒種夏至

8.鶉火:小暑大暑

9.鶉尾:立秋處暑

10.壽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陽運行到某星次初點,就是前壹個節氣,如果運行中央,就是後壹個節氣

這個對照表是《漢書》提到的,驚蟄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後,和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現代不壹樣,《律歷誌》中提到了交某節氣時指太陽所在的星宿和度數,如冬至點在牽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現代的冬至點在人馬座。

c. 節氣的演變

24節氣是逐步完善起來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這四個最重要的節氣。《尚書?堯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國為這兩天晝夜長短相等,《呂氏春秋》都叫日夜分。《堯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為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呂氏春秋》分別叫做日長至,日短至。《左傳僖公五年》說:“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這裏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呂氏春秋》裏已經明確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氣。到了《淮南子》就出現了和現代名稱完全相同的24個節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