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山西名人{多多益善}

山西名人{多多益善}

山西名人概述

三晉大地,人傑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湧現出了壹批又壹批著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壹的女皇帝武則天,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霍光、狄仁傑、畢士安、王瓊、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楊業、薛仁貴、狄青,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重爾 (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

廉頗,戰國時趙國將領。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

趙盾,春秋時期晉國正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壹稱史狐。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裏奚子。

荀況 (約前 313壹前 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

李牧 (?壹前 228),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

紀信 (?——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

衛子夫(?——前90),漢武帝後,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衛青 (?——前 106),西漢名將。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衛皇後弟。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衛青之甥,官至驃騎大將軍、封冠軍候,後任大司馬。

霍光 (?——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

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

張敞 (?——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

班婕妤(約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漢樓煩(今朔縣)人。

郭泰 ( 128—— 169年),東漢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允 (137——192年),東漢末大臣。字子師,太原祁(今祁縣)人。

貂蟬,東漢並州郡(今忻州)人。

呂布 (?——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稱,善弓箭,號為“飛將”。

關羽 (?—— 219),三國時期劉備部將。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

張遼 (165——222年),字文遠,三國時代雁門馬邑(今朔縣)人。

徐晃 (?—— 227年),宇公明,平陽郡楊縣(今洪洞縣東南)人。

賈逵 (173——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襄汾縣)人。

賈充 (217——282),西晉大臣,字公閭,平陽襄陵(今襄汾)人。

賈南鳳(256——300),西晉惠帝皇後。平陽襄陵(今襄汾)人。

劉淵 (?—— 310年),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興(今忻州市)匈奴貴族。

孫盛,生卒年不詳。太原中都(今平遙)人。

郭璞 (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人。

溫嶠 (288——329),東晉太原祁縣(今祁縣)人。

石勒 (274——333),十六國時後趙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黨武鄉(分榆社縣北)人。

慧遠 (334壹416),東晉名僧,雁門樓煩(今寧武)人。

法顯 (334——420),東晉名僧,平陽武陽(今臨汾)人。

王僧辯(?—— 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人。

斛律光(515——572),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王通 (584——617),隋朝哲學家,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裴矩 (?——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壹河東汾陽(今萬榮縣西)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寂 (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士 (577——635),唐朝大臣。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績 (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紹 (?—— 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狄仁傑(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 (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度 (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裴炎 (?—— 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 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壹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 739年),陜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維 (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綸 (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度 (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察禦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

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註 (?—— 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註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郭崇韜(?—— 926年),五代時期後唐大將,字安時,代州雁門(今代縣)人。

安重誨(?—— 931),五代時後唐大臣。應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時後晉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劉知遠(895——948),五代時後漢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劉崇(895——954),五代十國時北漢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劉知遠從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將領。太原人。先後在後唐、後晉、後周任職。

慕容延釗(913——969),五代後周及北宋大將。太原人。

楊業 (?—— 986),北宋將領。又名繼業,太原人。。

呼延贊(?——1000年),並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膽有勇,性格剛強的著名武將。

畢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雲中(今大同)人。

楊延昭( 958——1014),北宋將領。本名延朗,楊業子,稱楊六郎。

楊文廣(?——1074),字仲容,太原人,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汾州介休人,進士出身。

狄青 (1008—— 1061),字漢臣。汾州西河(今汾陽縣)人。

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

米芾 (1051——1107),北宋書畫家。字元章,祖籍太原,遷居襄陽。

王彥 (1090—— 1139),北宋上黨(今長治)人。

郭若虛,北宋畫家,太原人。

元好問(1190——1257年),金末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忻州市)人。

喬吉 (約1280——1345),也稱喬吉甫,字夢符,冀寧路陽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劇作家、戲曲理論家。

薩都剌(約1272——?),字天錫,號直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詩人,並擅長書畫,至今故宮還珍藏著他的兩幅名畫。

關漢卿(約1220——約1300),元朝戲劇家。號已齋叟,解州(今山西運城)人。

白樸 (1226——約1306),元朝戲劇家。山西河曲人。

鄭光祖,元後期劇作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

薛宣 (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代平陽府河津人。

喬宇 (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號白巖,樂平(今山西昔陽)人。

王瓊 (1459——1532),字德華,號晉溪,太原人。

麻貴,大同府右衛(今右玉縣)人。明代守邊抗倭將領之壹。曾援助朝鮮抵抗日本侵擾,同朝鮮將領合力作戰,將日寇全部驅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陰(今山陰縣)人。

傅山 (1607——1684),清初學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於成龍(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號於山,汾州府永寧州(今離石縣)人。

閻若璩(1636——1704),清朝考據學家。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

陳廷敬(1639——1712),字子端,號說巖,清代澤州(今晉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學者。是我國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總裁官。

孫嘉淦(1682——1753),字錫公,清代太原府興縣(今興縣)入。清代大臣,敢於直言爭辯,扶正祛邪,不畏權貴,處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興縣(今興縣)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辦官事如家事”,善於調查研究,權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興學育人、拯救女嬰等方面都有政績。

徐繼畬(1795——1873),字松龕,代州五臺(令五臺縣)人,清代大臣。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運動領導人。原名尚德,山西靜樂人。

石評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畢業於北京女高師。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經營錢莊。畢業於耶魯大學。

閻錫山(1886——1960),近代山西軍閥、國民黨官僚。字百川,山西五臺人。

三晉大地,人傑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湧現出壹批又壹批著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壹的女皇帝武則天,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狄仁傑、畢士安、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薛仁貴、楊業,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重爾(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獻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驪姬之亂,流亡在外十九年,後由秦穆公發兵護送回國,被立為晉君。他重用狐偃、趙衰等人,協力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戰備,又號召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帶之亂,迎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後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與楚軍接戰,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主盟諸候,周天子亦奉如參加,策命他為“伯候”(霸主)。

廉頗,戰國時趙國將領。惠文王時,將兵破齊,拜為上卿。後多次擊敗齊、魏,殲敵立功,以勇敢善戰聞名於諸候。秦、趙為爭奪上黨,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戰,他統帥大軍,築壁堅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誌,憤而奔魏。後又離魏適楚,死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時,奉使報秦,當庭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前 279年,秦、趙會於澠池,他隨侍孝成王,面斥強秦,不辱國體。以功任上卿,居廉頗之上。由於他善自謙抑,相忍為國,使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遂成刎頸之交。

趙盾,春秋時期晉國正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前 621年在晉國執政,節儉奉公,註意整飭政紀,大得民和,又以車八百平周亂,立匡王。前607年,晉靈公圖謀殺他,他避難出走,未及越境,靈公被殺。他回朝迎立成公,繼續執政。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壹稱史狐。前607年,趙盾族弟趙穿攻殺晉靈公於桃園,他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百裏奚,春秋時秦國大夫。少時貧困,乞食於齊,壹度以養牛謀生,後為虞大夫。晉獻公滅虞,把他虜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為楚人所執。秦穆公以五張黑牡羊皮把他贖回,故號“五羊大夫”。時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薦老友蹇叔,***襄國政。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裏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與西乞術、白乙丙(皆蹇叔子)將兵襲鄭、滅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歸途過崤山(今河南澠池東)時,遭晉軍伏擊,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穆公仍不咎既往,復職如故,而禮待蓋厚。他悉心雪恥,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

豫讓,春秋末晉知氏家臣。先事範氏、中行氏,繼歸知伯,頗受尊寵。後韓、趙、魏三家滅知氏,盡分其地。他改變名姓,漆身吞炭,伺機謀刺趙襄子,為主報仇。襄子過橋。他伏橋下欲刺襄子,因馬驚,遂被索捕。他直陳動機不諱,並請襄子解衣,拔劍擊衣雪恨,然後自伏劍而死。

荀況(約前 313壹前 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勢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國考察,晤見範睢;後至趙國,與孝成王議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受任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令,著書終老。其學術原於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當時進步的思想學說。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強調“制天命而用之”;在認識論上,提出“方貴於知”的觀點,強調必待“天官”普遍接觸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確發揮“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論上提出“制名以制實”的觀點,強調“名”必待“約定俗成”,需經社會實踐的檢驗。對人性問題,認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壹也”,“材樸”的“本始”表現即是“惡”。要改“惡”從“善”,必有待於“化性起偽”。他特別強調“禮”的“化性”作用,以為“禮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禮至法”,納法入儒,實現“王道”才有保證。《漢書·藝文誌》著錄《孫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為後人附托。

李牧(?壹前 228),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悼襄王時,將兵駐守北邊,抵禦匈奴,打敗東胡(今內蒙南部壹帶)、林胡(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積有戰功,甚得軍心。前 233年,秦攻赤麗、宜安他奮起反擊,在肥大敗泰軍。下壹年,秦軍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東),又被他擊敗。統壹戰爭中,秦滅韓後,轉而攻趙,他和司馬尚率兵堵擊,相持壹年。秦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他造反,被殺。三個月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紀信(?——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在項羽圍困滎陽城時,代劉邦舍身赴難,使劉邦解脫重圍,轉敗為勝。

郅都,西漢河東大陽(今平陸縣)人。漢文帝時,他是皇帝的侍從官,漢景帝時被提升為皇帝侍衛的統領。他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嚴峻,以敢於直諫著稱。

衛子夫(?——前90),漢武帝後,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本是平陽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為皇後。征和三年(前90),因“巫蠱”之禍,戾太子起兵失敗後自殺,她不能自明被賜死。

衛青(?——前 106),西漢名將。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衛皇後弟。初為平陽公主家奴,後為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率軍大敗匈奴,收復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前後七次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方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衛青之甥,官至驃騎大將軍、封冠軍候,後任大司馬。元狩二年(前 121),兩次率兵擊敗匈奴,斬獲四萬余人,控制河西四郡,開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衛青深入漠北,擊敗匈奴主力。武帝曾為他建造府第,他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病故時,年僅二十四歲。

霍光(?——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為驃騎將軍霍去病弟。武帝時,住奉車都尉。與桑弘羊等同受遺詔,立昭帝為嗣,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封博陸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廢,又迎立宣帝。前後執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中秋、禦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余人之鹽鐵官營會議。今存《鹽鐵論》壹書,系與會者桓寬的當場記錄。

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為郎。昭帝時;以功次補武安長。後失官。年三十余,乃學《春秋》,明習兵法,經前將軍韓增奏以為軍司空令。本始中,從軍擊匈奴。軍罷,復為郎。宣帝時,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擊破莎車,代為右將軍典屬國。後以軍功為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侯。

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執法嚴明,治理社會秩序而著稱。

張敞(?——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以治賦有方,善理社會秩序而聞名。

/sxren/minr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