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這段王引之的古文如何理解?

這段王引之的古文如何理解?

這段王引之的古文,猶景之象形,鄉之應聲 這裏的鄉,就應該理解為響的通假字。

嘉慶四年(1799年)為進士,以優異成績徑授翰林院編修,後擢升至禮部左侍郎。參與纂修《詞林典故》,任實錄館、國史館副總裁。道光七年(1827),晉工部尚書。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輯為《考證》十二冊。逝世後,謚號文簡。其學力主通核,不尚墨守,以文字訓詁最為專精,與其父王念孫齊名,並稱“高郵二王”。

清代名臣:

由於王引之實心實意處政,特立不阿,持己以正,關心民瘼,嘉慶曾諭軍機大臣“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在屢掌文衡時,得人為盛,如龔自珍為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平反冤獄;對兵部、吏部奸胥舞弊壓擱之風加以杜絕;當京畿地區因欠收而老百姓乏食,京城米禁又嚴,他說:“事關民瘼。

不敢不言!”經他具疏,米禁遂寬;在山東學政任上以正風俗為務;當畿輔、山東、旱蝗時,他上書,收效速,以免作踐騷擾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