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拼音má、 mā)是漢字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
此字始見於西周晚期金文。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說法,“麻”本義是壹種莖皮纖維植物。由於將纖維麻弄成織布原料需要將麻纖維壹根根的剝離出來,所以也引申為“紛亂”之義。還有壹些方言的說法,如四川方言“麻雜雜”,這裏的“麻”是不清不楚的意思。
還有“妳麻我不麻”的說法,這裏的“麻”表示欺騙。而又因為“芝麻”是細小的,有黑色、白色、黃色,這與斑點有相似之處,於是就有“麻雀”,“麻子”這樣的說法。此外,還有“麻痹”、“麻藥”等說法。而由“芝麻”又引申為不平整、不光滑的含義。
康熙字典:
《亥集下》《麻字部》
《唐韻》《集韻》莫遐切。《韻會》《正韻》謨加切。音蟆。《玉篇》:枲屬也。皮績為布,子可食。《爾雅·釋草》:枲,麻。《疏》:麻,壹名枲。《禹貢》靑州雲厥貢岱畎絲枲是也。《禮·內則》:女子執麻、枲,學女事,以***衣服。
又大麻,有實者名苴,無實者名枲。《本草》: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為苴麻、茡麻。
又蕁麻。蕁,本作?。見《本草圖經》。
又《詩·豳風》:禾麻菽麥。《禮·月令》:食麻與犬。《黃帝素問》:麻、麥、稷、黍、豆,為五谷。《正字通》:麻,卽油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