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文言文贈字意思

古代文言文贈字意思

1. 古代文化常識中“贈”字的意思

意思是:贈送

壹、贈的組詞:

追贈、奉贈、贈答、頒贈、賜贈

贈與、贈予、贈序、見贈、贈給

二、贈的筆順:

擴展資料

壹、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贈,玩好相送也。從貝,曾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贈,誌趣相投者互送紀念物。字形采用“貝”作邊旁,采用“曾”作聲旁。

三、相關組詞:

1、賄贈[huì zèng]

謂以財物奉贈。

2、贈貽[zèng yí]

贈送。亦指贈送之物。

3、贈芳[zèng fāng]

送花。

4、贈行[zèng xíng]

臨別相贈。

5、祖贈[zǔ zèng]

祭奠,祭獻。

2. 古代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及句中得用法分析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壹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來自古漢語字典

3. 古代文言文中“解”字有哪些意思

jiě

①<;動>;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動>;解開;解下。《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

③<;動>;解除;消除。《荊軻刺秦王》:“今有壹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④<;動>;溶解;溶化。《滿井遊記》:“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⑤<;動>;排解;化解。《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動>;解圍;撤圍。《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解去,遂救邯鄲。”

⑦<;動>;解脫。道家稱人死後靈魂脫離軀體而升天成仙。《梅花嶺記》:“謂顏太師以兵解。”

⑧<;動>;緩解;和解。《觸龍說趙太後》:“太後之色少解。”

⑨<;動>;解釋;解說。《隆中對》:“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

⑩<;動>;理解;懂得。《與妻書》:“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

⑾<;動>;能;合。羅隱《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⑿<;名>;見解;見識。《南史·張邵傳》:“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

⒀<;動>;解便;解手。戚繼光《練兵實記》:“遇夜即於廁中大小解。”

⒁<;名>;文體的壹種,用於釋疑。如韓愈的《進學解》。

jiè

①<;動>;遣;發遣。《宋史·舉誌》:“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②<;動>;解送;押送。《水滸傳》:“開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卻不曾教結果了他。”

xiè

①“懈”的古字。懈怠。《詩經·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壹人。”《論衡·福虛》:“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解。”

②姓

4. 摔琴贈文 文言文 翻譯

陳子昂初入京,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豪貴傳視,無辨者。子昂突出,顧左右曰:‘輦千緡市之’。眾驚問,答曰:‘余善此樂。’皆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集宣陽裏。’如期,偕往。則酒肴畢具,置胡琴於前,食畢,捧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舉而碎之,以其文軸遍贈會者。壹日之內,聲華溢都。

陳子昂剛到京城時,不為人所知。這天,有壹個人賣胡琴,索價百萬。有錢人相互傳看,但沒識貨的。陳子昂就挺身而出,對手下人說:拿千緡買下來。大家驚訝不已,就問他。他答道:我善於玩這種樂器。大家都問,能不能彈給大夥欣賞壹下?陳子昂說:明天妳們到宣陽裏集合。到了第二天,大家結伴而往,只見陳子昂已經準備好了酒肴,在酒席最前面擺好了胡琴。大家吃飽喝足了,準備聽陳子昂彈琴了。陳子昂捧著琴,說:我陳子昂是四川人,寫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無為,不為人知,如同塵土。這樂器是低等人謀生用的,哪裏值得大家來關註。“說完,他就舉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著又拿出文章贈給參會的人。當天之內,他的名聲傳遍了京都。

5. 文言文典型字的各個意思

走(跑的意思)吾(我的意思)壹、理解詞語和句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B級) [知識要點]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閱讀就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所謂“淺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 第壹,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非常用詞出現的機會極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語也很少運用。第二,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壹般性的詞類活用。

文言虛詞的運用也以常見的典型的用法為主。第 三,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壹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之類的作品(如《文心雕龍》)。

第四,從文章內容涉及的範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看,屬於典範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兩漢散文與唐宋八大家之類後世古文家(不是駢體文作家)的作品。

不過由於高考這壹選拔性考試自身的要求,並非所有淺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試的材料。大致說來,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在選取文段時常有這樣壹些考慮:語言規範標準,卻又不刻板雷同;內容深淺適中,但又含有較深的意蘊;文筆流暢多彩,決不晦澀單調;風格雅正典範,卻又不千篇壹律;設題之點較多,而又能分出深淺層面;總體難易適度,無過難或過易的地方。

此外,選段還應和學生應該具備的文言知識有壹定的聯系。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變化量大的是詞匯。

因此,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壹定數量的實詞和虛詞非常重要。而實詞與虛詞相比較,更是閱讀文言文關鍵的壹環。

要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必須做到能夠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實詞的詞義。而要達到這壹要求,又必須註意以下四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壹詞多義;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實詞活用的多種形式。

知識點解說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漢語的同形詞語,只有壹些基本詞(“天”、“地”、“山”、“水”等)和壹些專有名詞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大多數都有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或感 *** 彩不同。

有的變得完全不同,如“湯”、“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無貶義);大多數情況則是,壹些多義詞語,只是其中壹兩個義項古今相同,其他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討伐”的意義,但古代還有“功業”、“自我誇耀”的意義。

另外,現代漢語中的壹些雙音詞,古代都是壹個詞組,意義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閱讀文言文,如果不註意古今意義的差別,以今度古,望文生義,就很易出錯。下面將常見的古今異義詞語,按單音和雙音兩類分列於後,括弧內註明古義或古代才有的意義。

對古代是詞組現代是雙音詞的不再加以說明。 單音詞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築物臺階,任命官職) 床(壹種坐具) 存(思念、愛撫) 黨(古代居民組織,偏袒) 豆(古食器) 多(稱贊) 伐(功業,自誇) 訪(咨詢) 墳(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諷(背誦,委婉勸告) 封(疆界,築土為壇祭山神,分 封) 國(國都,城邑,封地,地方) 購(懸賞捉拿) 河 (專指黃河) 恨(遺憾) 集(棲止) 幾(希望) 假(借 給,借助,寬容) 江(專指長江) 揭(高舉) 就(靠近, 完成) 竊(表自謙) 窮(困窘,竭盡) 勸(勉勵) 卻 (退,推辭,回頭) 去(離開,相距) 讓(禮讓,責備) 稍(漸漸) 少(稍微) 身(自身) 是(這) 適(前往) 樹(種植,培養) 速(招來,邀請) 湯(熱水,開水) 涕(眼淚) 偷(得過且過) 臭(氣味) 厭(滿足,吃飽) 再(兩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賊(禍害,殘害) 遮(攔住) 走(快行) 雙音詞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俗) 處分 (處置,安排) 從容(語言得體) 聰明(聽力好與眼力好) 大塊(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縱橫) 獨立(單獨或孤獨站立,超群不凡) 反復(改變以往局面,書信來往) 放心(散失了的誌意) 非常(意外情況) 風流(有功績而又有文采,流風余韻) 逢迎(迎接) 感激(感動奮發) 光景(光陰) 故事(往昔的事,舊例) 橫 行(縱橫於四方而無所阻擋) 交通(勾結,彼此相通) 結束(整裝,裝束) 經濟(治理國家) 舅姑(公公與婆婆) 具體(具備形體)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可憐(可愛,可惜) 烈士(有誌於建功立業的人) 美人(妃嬪) 莫非(沒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實(它的果實,他[或它]的實際) 妻子(妻子和兒女) 親戚(父母家人,族內外親屬)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劍,指法律條文) 山東(崤山以東,太行山以東,華山以東) 身體(親自實行) 首領(頭和脖子) 書記 (主管文書的官員) 雖然(雖然這樣,即使這樣) 提綱 (抓住綱領) 同誌(誌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現) 文法(法令或法令條文) 文章(法律條文,文彩) 無 賴(無所依恃,無聊) 無論(不要說) 無日(沒多少日子) 犧牲(古代祭祀用。

6. "因"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壹、介詞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處所、方向。可譯為“從”“由”等。

例: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邱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屍子·廣澤》)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借助的時機、條件。可譯為“乘”“趁著”“趁”“順著”等,或仍作“因”。

例: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憑借、依靠、依賴的事物或條件。可譯為“憑借”“依賴”“依靠”“憑(著)”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屈原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實施的根據、前提。可譯為“根據”“依據”“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 因任授官(成語)

5.以人或事物為媒介或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或實施某壹動作行為。可譯為“通過”“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

6.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理由。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

二、連詞

1.連接分句,表示順承關系,前後兩事在時間或事理上前後相繼,可譯為“於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屈原列傳》)

2.連接分句,用於因果關系復句的前壹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誌(《杜十娘怒沈百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