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說文》中“膳”為“具食也”,《韻會》:“熟食曰饗,具食曰膳。”《周禮》中鄭註曰:“膳之言善者也,今時美物曰珍膳。”《周禮·天官》中註釋:“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註曰,膳,牲肉也。”《博雅》:“膳,離也,又宮名。掌王之飲食膳羞。”
從以上種種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膳可以做名詞,有肉、祭祀用的肉等意思。膳還可以用做動詞,即飲食、進食的意思。皇帝因為吃的都是珍饈美味,他的飯因為美而善,故稱“膳”。也有好幾種叫法,如“傳膳”、“進膳”、“用膳”等。
為了伺候皇帝吃飯,宮廷中專門設立了壹個機構,叫做“禦膳房”,直接由內務府管理,設管理事務大臣若幹,管理大臣下設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等官職。
具體負責皇帝吃飯的事宜。皇帝每天清晨起床盥洗完畢之後,首先宮人給其呈上茶湯以及各種小點心,吃過之後,執役人在中殿陳設早膳。於是皇帝在壹陣悠揚的音樂聲中進食。
明代皇帝吃飯用的都是高級的材質,除了牙盤之外,也用金、銀、銅、錫之類。在皇帝或皇後等用膳之時,宦官們傳膳上菜,均有壹定的規矩。每次傳膳的時候都用黃絹蓋著,盒蓋上用小曲柄黃傘壹把、金鈴鐺數十個,太監端著盒子進來的時候,搖曳有聲。
把膳饈送到後,太監跪進,必須馬上用領巾將口遮住,以免呼出的氣影響到禦膳。崇禎用膳的時候,胸前佩戴天藍色的餐巾,吃過之後,金盆洗手,就傳出口諭,準備到哪個殿閣。皇帝吃飯前還有嘗膳的,就是防止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