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屬於吳語的紹興話: (音調用5分制表示,1最低,5最高)
陰平33 陰上335 陰去43 陰入(33)
陽平11 陽上115 陽去21 陽入(11)
對比普通話: (沒有入聲,因為缺少濁聲母實際上也不分陰陽)
陰平55 上214 去51
陽平35
舉個入聲字的例子。“福”在粵語中讀fuk,在上海話(吳語)中讀fuq,日語中讀fuku。具體發音通常根據韻尾不同,用不同部位阻塞氣流。也就是說-k, -q實際上都是不發音的,所以造成了聽上去短促的發音。
現代漢語中粵語,閩南語保留的入聲較完整,區分韻尾。
粵語-k韻尾: 軟腭阻塞。
粵語-p韻尾: 唇阻塞。
粵語-t韻尾: 硬腭阻塞。
吳語也保留入聲,但是韻尾全部簡化為喉塞音-?(國際音標類似沒有點的問號)。
日語是開音節語言,所以在古代引進漢音時,對入聲的-t, -k,-p韻尾分別用 -ち(-chi), -く(-ku),-ふ(fu)代替(有點類似現代官方英譯中用的方法...),所以日語雙音節字很多是漢語的入聲字,比如“壹”いち (yichi),“國”ごく (goku)對應漢語發音yit ,gok。多音節連讀的時候會作省略所以產生了促音,比如“日本”にっぽん" ("nip-pon"),っ代表了-t(-chi)入聲韻尾。也有的演變成長音,比如“十”じゅう(ju-u), -p入聲韻尾用-u代替(中國某些方言亦是如此)。 所以數字中的入聲字“壹六七八十”,日語中的入聲發音是yi-chi,lo-ku,shi-chi, ha-chi, ju-u。
韓語中入聲字保留比較多,比如“立”?(lip)和漢語是壹樣的,“八”? (pal)演變自漢語pat。
歷史上由於北方遊牧民族長期掌握中原政權,北方官話中的入聲消失了,史稱“入派三聲”。同樣消失的還有濁輔音(普通話拼音中所謂的濁音其實是不送氣清音)復輔音等,但是受蒙滿阿爾泰語系影響多了大量的卷舌音翹舌音。再加上尖團合並,所以現代普通話中存在著大量的同音字,也造成了必須用兩個字來組詞表達原先只用壹個字就可以表示的意思。
宋朝的《廣韻》記載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元朝的周德清編寫的《中原音韻》把入聲字並入其他聲調。隨著元朝的崩潰明朝的興起,入聲又再度回到了明朝官話中。明初的《洪武正韻》記載了平上去各22韻,入聲10韻。滿清入關後把滿清官話定為國語,入聲在北方官話中就基本上消亡了。
近代普通話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設計的,所以也就失去了入聲。現在普通話所說的“四聲”實際上原來八調中的四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當然調值和原先的也是不壹樣的)。因為北方的強勢政治地位,出於推廣普通話的需要,在教育中這些壹概不提,把入聲說成是古漢語的特征。其實在非北方官話區,基本上人人都說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