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臺灣語文問題臺灣人讀“和”字為什麽有時

臺灣語文問題臺灣人讀“和”字為什麽有時

趙元任先生的文章,老北京人把“和”念成“汗”還有很多其他旁證。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彌松頤著《京味兒夜話》)壹書,作者彌松頤先生是位老北京,他對北京話的“和”的說明給我們提供了壹些信息:北京話的“和”不僅說hàn,而且也說hài,比如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就是“我害妳”、“妳害我”的。1956年陸誌韋先生寫《北京話單音詞匯》時,請了壹位姓趙的老先生做北京話的發音人,就把當連詞用的“和”念成“汗”。1960年袁家驊教授主編的《漢語方言概要》中提到:“並列連詞‘和’,北京口語又讀hàn”。1996年徐世榮先生的《北京土語辭典》,也收錄了“和”字的“汗”這壹讀音。

那麽,北京土語“汗”怎麽就跑到臺灣去了呢?這還要從民國成立之初說起。1919年在《國音字典》上公布了第壹個國音標準。這是壹個“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的“標準音”。但是在這套“標準音”中,北京語音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7年開始出版、延續多年陸續出齊的《國語詞典》在註音上體現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原則,字、詞註音按照北京話語音系統,所以連詞“和”不讀hé,而讀hàn。1945年10月臺灣光復,日語的“國語”黯然退出,臺胞急著要回復祖國的語文,要說國語,要認漢字。1946年4月2日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臺灣國語會的標誌性貢獻是編訂《國音標準匯編》,作為推行標準國語的根據。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齊鐵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時,在電臺擔任“國語讀音示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國民學校國語、常識、歷史、各種課本,供學國語的人收聽,匡正語音。當時的學校教師現聽現學現教,使廣大的學生也能及時學到國語,學習標準的國音。這位齊鐵根當時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直到現在上年紀的臺灣人還能回憶起齊先生娓娓動聽的“京片子”,連詞“和”讀hàn(“汗”)就此在臺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