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壹個使用廣泛而又含義多重的術語,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裏,課程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人作壹番簡單調查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自己知道何謂課程,而對它的界定卻莫衷壹是。
依我們看來,課程定義固然要有,因為這是我們溝通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壹種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現在就要尋求壹個特定的、精確的課程定義和用法,並為大家所認可,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於使大家認識到,每壹種課程的定義和用法,都隱含著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以及對教育的某種信念,並標明了它最關註課程的哪些方面。換言之,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他人所講的課程指的是什麽,隱含在該定義背後的哲學假設、價值取向,以及對教育實踐的意義,從中探索比較合理的課程定義的方式。
壹、課程的詞源分析
在我國,"課程"壹詞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在為《詩經.小雅.小弁》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他用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課程的意思相去甚遠。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說他只是提及課程,並沒有明確界定,但意思還是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與我們現在許多人對課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在英語世界,課程(curriculum)壹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麽知識最有價值?》(1859年)壹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壹詞派生而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study),又稱學程。這壹解釋在英文字典中很普遍,無論是英國牛津字典,還是美國韋伯字典,甚至壹些教育專業字典(如《國際教育字典》,都是這樣解釋的。課程既可以指壹門學程,又可以指學校提供的所有學程。這與我國壹些教育辭書上對狹義課程和廣義課程的解釋基本上是吻合的。
然而,在當代課程文獻中,這種界說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修正,甚至還有人對課程壹詞的拉丁文詞源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為"currere"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重點是在"道"上,這樣,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軌道,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從而引出了壹種傳統的課程體系。而"currere"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重點是在"跑"上,這樣,著眼點會放在個體對自己經驗的認識上。因為每個人都會從眼前大量事物中尋找其意義,並根據以往的經驗發現其起因,想象並創設自己未來各種可能的方向。換言之,課程是壹個人對自己生活的重新認識。由於只有在了解他人和這個世界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人際互動是課程的壹項重要內容。這樣,就得出了壹種完全不同的課程理論和實踐。
可見,甚至連選擇課程的哪壹個詞根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會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課程思想和課程實踐。事實上,對各種課程定義的辨析,確實會有助於我們對課程的理解。
二、幾種典型的課程定義
翻開各類教育專著,極少有不提及課程的。但對課程的界定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待這些定義的壹種合適的方式是考察這些作者如何使用這個術語的,其隱含的基本假設和取向,及其對教育實踐的含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
歸納起來,課程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壹)課程即教學科目
把課程等同於所教的科目,在歷史上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課程有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歐洲中世紀初的課程有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音樂、天文學七藝。事實上,西方的學校是在此基礎上增加其他學科,逐漸建立起各級學校的課程體系的。最早采用英文"課程"壹詞的斯賓塞,也是從指導人類活動方面的諸學科的角度,來探討其知識的價值和訓練的價值的。目前,我國的《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以及眾多的《教育學》教材,也認為課程即學科,或者指學生學習的全部學科--廣義的課程,或者指某壹門學科--狹義的課程。這壹定義在人們頭腦中之根深蒂固,只要讓幾位中小學教師或校長描述壹下何謂課程,便可略見壹斑了。
然而,只關註教學科目,必然會忽視學生的心智發展、情感陶冶、創造性表現、個性培養以及師生互動等對學生成長有重大影響的這些維度。其實,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學習,遠遠超出正式列入課程的學科範圍。這種定義的實質,是強調學校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作用。現在壹些省市在課程改革中,已把活動和社會實踐正式列入課程,這說明把課程等同於學科是不周全的。
(二)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