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多音字。
壹、恒(héng)
1、形容詞,意思為永久,持久。組詞:永恒,恒久,恒心。
2、形容詞,意思為經常的,普通的。組詞:恒態,恒情,恒常,恒言。
3、名詞,意思為持久不變的意誌。組詞:有恒,持之以恒。
4、名詞,特指恒山。組詞:恒碣。
5、名詞,在文言文中表示規律,法則。組詞:恒式,恒典,恒例。
6、副詞,在文言文中表示經常,常常。組詞:酣歌恒舞。
二、恒(gèng)
1、形容詞,在文言文中表示上弦月漸趨盈滿的樣子。組詞:日升月恒。
2、動詞,在文言文中表示周遍,遍及。通“亙”,綿延,延續 。
擴展資料
壹、說文解字:
恒〖原文〗
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古文恒從月。《詩》曰:“如月之恒。”胡登切(héng)。
〖註釋〗
①心以句: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施’當為‘旋’。”
②《詩》:指《小雅·天保》。《毛傳》:“恒,弦也。”
〖譯文〗
恒,長久。由心、舟在天地之間上下往返會意。思念之心靠舟運轉,經久不衰。是恒的意思。
是古文“恒”字。《詩經》說:“像月亮到了上弦的日子”。
二、康熙字典
héng ㄏㄥˊ《廣韻》《集韻》《韻會》並胡登切,音峘。《說文》:常也。
又卦名。《易·恒卦》:恒,久也。
又《禮·月令》:文繡有恒。疏:恒,故也。必因循故法也。
又《周禮·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諸散射。
又山名。《爾雅·釋山》:恒山為北嶽。
gèng ㄍㄥˋ又去聲。《轉註古音》古鄧切,音亙。《詩·小雅》:如月之恒。註:恒,古鄧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
又徧也。《詩·大雅》:恒之秬秠。註:恒,古鄧反。徧種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