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字在這裏應該是沒有區別的。
因為首先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壹種文言用字現象:通假字。通假字指的是古人用壹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本來要使用的那個字,即本字。
那為什麽不用本字用替代字呢?再了解壹下:古人造字,每壹個字代表壹個意思,但有壹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固定要表達的意思,這時古人往往會借用壹個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那麽借用的同音字即是通假字,通假字代替的那個字叫本字。
另外通假字在讀音方面,就規定讀通的那個字的音。即本字的讀音。
因此,通和同應該是壹樣使用,沒有區別。舉個例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裏“說”是通假字,通“悅”,愉快的意思。
讀音是yue.。
2. 古文中同和通的區別,兔子們告訴我個準“同”是指古代的很多異體字。比如孔乙己曾經說過的回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A同B。
“通”壹般是指狹義的通假字。
它們是有壹定的區別的。
1、“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寫錯或印錯的字”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2、“同”
壹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於“現代漢語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
例:在現在課本中出現的“a本來寫作b”,則a為通假字。
擴展資料:
常見通假字
1、反通返:寒暑易節,始壹反焉。——《愚公移山》
2、縣通懸:胡瞻爾庭有縣貊兮! ——《伐檀》
3、女通汝:逝將去女。——《碩鼠》
4、孰通熟: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藺列傳》
5、禽通擒:將軍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戰》
6、卒通猝:五萬兵難卒合。——《赤壁之戰》
7、雷通擂:雷鼓大振。——《赤壁之戰》
8、匪通非: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經·柏舟》
9、庸通用: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10、鉅通巨:山高風鉅,霧氣去來無定。——《遊黃山記》
參考資料:
通:
1、通過,通行。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2、通順。如:文理不通。
3、順當,沒有阻攔。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嶽陽樓記》
4、精通,通曉。遂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
5、交往。如:通商。
6、通報,傳達。不肯與通。《陳涉世家》
7、全部。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師說》
8、溝通。……通其意。《過秦論》
9、量詞,遍。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此讀四聲)
屬:
SHU(三聲)
1、類,等輩。有寧越……之屬為之謀。《過秦論》
2、部屬,親族。中學課本無例。
3、隸屬。項羽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項羽本紀》
ZHU(三聲)
1、連接,關聯。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三峽》
2、跟隨。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羽本紀》
3、連綴。衡少,善屬文。《張衡傳》
4、同“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
中學語文課本涉及的大體如此,當然,例子還有很多。難以盡舉。僅供參考!
4. 古文中 "同"和"通"的區別愛炎:妳好。
妳問:古文中 "同"和"通"的區別 妳問的問題是學習文言文時必然碰到的“多義字”問題中的壹種現象。 我把《?h語大字典·凡例》的有關條目打出來,妳壹看就明白了。
⒔多義字壹般按照本義、引申義、通假義的順序排列。 ⒕異體關系在異體字下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用“同謀”、“後作某”、“也做某”表示。
通假義項用“通謀”表示。後起的同音代替字用“用同謀”表示。
如: 以“通已”,已“同以”。 “而”代詞。
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 “而”通“如”、如同、好像。
權威的正規的工具書的“通謀”、“同謀”壹般就是這樣用的。 還要說明壹點,“通假字”是單向的,不是雙向的。
例如:“衡”通“橫”,如“外連衡而鬥諸侯”(《過秦論》)。擔不能“橫”通“衡”,也就是說不能彼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