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縣城南郊,世代務農,其父袁興烈讀書求學,任過小學校長,後又謀生在外,並投身抗日戰爭。隆平的母親高小畢業,任過教師,常以多讀書、求進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於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變,日本侵華,並逐步侵占華北和中國內地。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隆平壹家和全國千千萬萬同胞壹樣過著逃難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幾十個地方。國破家亡的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軍空襲,屍橫遍野。這些悲慘景象,給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創傷,也在他腦海裏產生了壹串串的問號:為什麽中國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為什麽外國強盜在中國如此橫行霸道?面對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使袁隆平從小就立誌:要做壹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當時的大後方重慶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學習不願死記硬背,喜歡思考,善於提問,從思考中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興趣愛好廣泛,學會多種姿勢遊泳,可以橫渡長江。抗日戰爭勝利後,他隨父親遷回漢口上高中,曾獲漢口賽區男子自由泳冠軍。1948年,隆平又隨父遷到南京,並在南京中大附中讀完了高中全部課程。
高中畢業以後,考什麽大學,學什麽專業,成為隆平全家議論的焦點。他父親希望他通過上大學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隆平自己卻在中學階段就對生氣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對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慈善的母親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經過家庭民主協商,最後讓孩子自己做主,於是袁隆平義無反顧地報考重慶壹所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了。袁隆平上的農學系,經合並、調整,成為農業部所屬的全國重點高等農業大學。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他服從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他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袁隆平教學十分認真,教壹門,鉆壹門,愛壹門。他教外語,效果良好,還刻苦自學,不斷提高聽、寫、閱讀水平,可以不帶字典閱讀英、俄文資料。
進校第二年,他又調到遺傳育種教研組,教授生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農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他深感以前學得不深,既已任教,就邊教邊學,邊學邊教,教學相長。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學。他下苦功夫,從構成植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開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遺傳特性等等,進行系統的學習研究。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的微觀構造,他刻苦磨練徒手切片技術。幾百次,上千次,壹直到能在顯微鏡下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為止。
在備課中,他經常提出各種問題自考自答。他走出課堂,來到田間地頭,從實踐中找答案。他深有體會地說:“即使淺顯的問題,如果教師本身鉆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課講好!”
1959年,袁隆平進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學崗位的第七個年頭。國慶前夕他以“我的十年”為題,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思想與業務兩個方面進行了解放後10年來的回顧總結:“黨的10年教育,使我明確了人生真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確是人生最大的光榮和義務。”同時,他還向黨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掛帥,紅專並進。”
在教學當中,袁隆平不滿足於僅當壹名合格的中專老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1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壹邊教學,壹邊科研,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50年代,生物教學中主要向學生講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他就按照其理論進行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試驗,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薯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壹些奇花異果,但並沒有得到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交種。這引起他的沈思,並決心擴大視野,另辟蹊徑。
到60年代,他從閱讀外文雜誌中獲悉,歐美的孟德爾、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對良種繁育有重大指導作用。他就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自己也開始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雜交稻株啟示後,在育種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統選育法,轉變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課題上來。從1964年在大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壹篇重要論文,就是他堅持壹邊教學,壹邊從事科研的豐碩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鬥的空隙,仍專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條件中爭得了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
在漫長的19年教學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又通過科研促進教學和生產。教學、生產、科研相結合,使他創造了不平凡的農業科技成果。
雜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壹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饑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壹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裏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壹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壹朵壹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壹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壹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壹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壹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壹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壹穗壹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壹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壹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壹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壹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壹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壹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壹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占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贊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壹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裏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即“前勁有余、後勁不足;分蘗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壹次萌發了壹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饑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壹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壹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壹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壹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壹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壹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壹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壹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壹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註。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壹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壹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野敗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帶領他的學生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紅農場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11月23日上午,該場技術員馮克珊與李必湖在南紅農場與三亞機場公路的鐵路橋邊的水坑沼澤地段,找到了壹片約0.3畝面積的普通野生稻。當時正值野生稻開花之際,因為李必湖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識,他像當年導師袁隆平尋找不育株壹樣,在野生稻群中壹株壹株地仔細觀察。奇跡終於出現了!就在他們找到野生稻之後20分鐘左右,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他們驚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異常稻株,進壹步觀察發現這3個稻穗生長於同壹個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斷為由壹粒種子生長起來的不同分蘗。除這3個稻穗以外,還有大量的匍匐於水面生長的後生分蘗。
為了弄清這蔸野生稻不育株產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價值,他們將它連根拔起,搬回試驗基地進行研究,並命名“野敗”。1971年元月,又采用無性繁殖分蘗的辦法,供試驗用。“野敗”的發現,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
兩大心願
袁隆平有兩個心願:壹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壹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願,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於名利之外,對於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壹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裏已經袁隆平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壹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壹樣高,穗子像掃帚壹樣大,稻谷像葡萄壹樣結得壹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壹塊在稻田裏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
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獲,創造著壹個個神話般的廳跡。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壹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中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壹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範轉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壹項戰略計劃,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持在世界壹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並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員。
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並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榮譽壹覽
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谷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2、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壹當選者。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同當選。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3、其他國際榮譽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饑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袁隆平精神和品質
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壹人;
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壹人口的溫飽問題;
3.不重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的貢獻給國家;
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群書;
5.簡樸,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壹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成就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壹,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壹是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壹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壹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二是註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他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我認為前輩已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壹生,愛壹行,鉆壹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三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課題壹上馬就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我想作為壹名辦公室工作人員更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誌,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做壹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全局決策,統壹認識,理順關系,全力以赴把事辦成、辦好、辦到位。加強自身素質休養樹後勤人形象。
同時,袁隆平院士還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我為我院出了個袁隆平院士而感到驕傲,更為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而感到自豪。